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幾天參加一個活動,主持人問我有沒有想過寫長篇小說,我說那我得改變我的生活習慣。我現在把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熱烈擁抱生活這件事上了,聽上去很美,但是不聚力。寫長篇小說是大事,要專注,要身體好,還得分得清主次,我現在的寫作還主要憑小火花時不時地閃一下。
主持人讓我舉個擅長聚力的例子,我說村上春樹,他早睡早起,生活極其刻板,平均每天跑步十公里,有時還要搞個鐵人三項,身體好,寫作時才能有澎湃動力。至于中國的,就是畢飛宇,還有魯敏,尤其是魯敏,因為我見過她,她就是我心中典型的女作家的樣子。
一說女作家三個字,有人就會想到浪漫上去。但魯敏看上去不浪漫,精神面貌很骨感,骨感到鐵骨錚錚的,就很有力量的樣子。
我知道魯敏,是有次她出新書,要到我所在的城市做宣傳,出版公司邀請我給她做嘉賓,寄了一本樣書過來。我本來是帶著做任務的壓力打開那本《奔月》的,第一頁就把我抓住了。
她創造了一個陌生世界,主人公是個不走尋常路的人,卻絲滑到沒有一點點違和感,你會覺得,那是平行空間里可能的自己。魯敏的文筆又華麗又冷峭,才華肆意奔涌像滔滔江水,你剛要膜拜,她陡然一收,好像剛才的炫技不過是跟你開個小玩笑,眼下的冷清,才是底色。
作為一個讀者,就很有閱讀快感,但作為她新書發布會上的嘉賓,我的壓力很大。就感覺,這樣一個人,一定不好惹吧,會不會有著早已看透一切的眼神,像她小說的標題《奔月》,是“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的天上之人。
等到見到真人,差點沒被閃一跟頭,時間迅速回閃,我看到了我高中時的團支部書記。她不化妝,眉目清晰,嘴唇有時會抿起來,顯得特別踏實認真,是老師喜歡的那種好學生。
但只要說上一兩句話,就知道她跟我那位團支部書記完全不同,她極具滲透性,你隨便說個什么,她馬上就能捕捉到有意思之處,并且精準地表達出來。倒更像我高中時的小閨蜜,聰慧之外,還有一點點樂于表達的天真。
那次聊天實在愉快,之后的座談也很順暢,印象中還有點搶著說話的意思,她能夠激發別人,也很容易被激發。
后來我在kindle上下了她幾本書,其中一本是散文集《我以虛妄為業》。不少小說家寫散文,有點降尊紆貴的心態,似乎隨便使幾分力就能艷壓爾等。魯敏這本不在此列,時常能讓人感到她全力以赴,讀得心中震蕩之余,我作為粉絲的八卦之心也被滿足了,看著她的成長過程,經常想像日本人那樣來一句“原來如此”(不過他們好像有點敷衍,我是真心的)。
魯敏的確從小就是好學生,好到什么程度呢?她媽媽是鄉鎮小學老師,有時要去縣里開會,她在家里睡不著,激動地等她媽媽帶張最新的試卷給她做——她自己文章里的比喻是,像見到零食那樣撲過去。中考時她考了全鹽城第三名,成績實在太好了,上了當時最熱門的中專學校。
聽上去好像不是一個作家應該走的路,但對于智商過剩的人,條條大道通羅馬,她對于人性敏銳的洞察,讓她不但擅長寫領導講話(是的,聽上去有點怪,但其實并不怪),也能寫出非常優秀的小說,就,沒辦法不當個作家。
另外,我也注意到一些細節,比如,她對美食沒有興趣,喜歡隨便煮一下就能吃的面條。這個細節讓我反省,我不但在菜市和廚房花了太多時間,還在關于菜市與廚房的想象上有太多消耗,我真的是一個喜歡美食的人嗎?還是向往這種生活方式,或者,想用這種方式逃避面對真正的問題?
她還不會開車。我本來一直很得意于像我這樣協調性特別差的人,早早拿到駕照,聽她這么一說,居然只有羨慕,在我孜孜于營建現實世界時,像學車,蒸饅頭,買一個小冰柜囤積我覺得有可能匱乏的食物,她卻是八風吹不動,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營建所謂“虛妄”的世界上,時間花在哪里,是能看得見的。
當然,并沒有說營建現實世界就不應該的意思,但我還是要捫心自問,我真的喜歡我建造的這一切嗎?具體,零碎,過度。人啊,真的需要永遠穩妥永遠舒適嗎?安藤忠雄給朋友設計房子,上衛生間居然要穿過一個露天地帶,他覺得這樣很美。我一直覺得這個細節很有意思,為了美,忍受一點點不舒適,是不是也可以作為一個選項呢?
總之魯敏的人生猶如她的作品,都是我向往的那一類,而我的光陰被我零敲碎打地妄擲了。其實我高中時的團支部書記也有這么個認真勁兒,但那時我就莫名鄙視人家,類似于賈寶玉鄙視大多數讀書人,待到他半生潦倒一技無成,才發現原來是自己誤了。
無論如何,認真是對的,攢著力氣做一件事是對的。沒有一個偉大作家是松松垮垮的,態度對了,才能挖到才華的深泉,像魯敏這樣,干成寫小說這件事。
魯敏最近又出了一本長篇小說《金色河流》,誠實說我還沒看,但收到書的時候太開心了,最近還是忙些生活小事,我想攢著勁兒一起看。我看了推薦:
《金色河流》以家族敘事為切口,通過穆有衡一家兩代人的滄海桑田,放眼時代劇變,以大歷史格局穿透個人的生活史,詳細鋪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特區成立、民企涌現、國企改制、下海經商、深交所成立、計生政策、結對助學、昆曲復興等時代關鍵詞,細致講述一個關于道德情感、物質創造與時代多頻共振的故事。
這是能夠吸引我的作品,會給我一段好時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