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日前在朋友圈發了幾張冬陽下曬大白菜的照片,獲得了女友大贊,并建議以《大白菜里有乾坤》為題作一文。雖然“乾坤”二字有點大,但想想也挺切合的,那就借題發揮吧。
99歲的媽媽常說:“大白菜實在好,渾身都是寶,多吃身體好,賽過靈芝草。”大白菜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維生素、鈣、纖維素和礦物質等,被譽為“天下第一菜”,是北方冬季的主打菜。也許是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家人都好這口,自己更是無它不歡。皖北家鄉把冬季包成一大團的白菜叫大白菜,合肥好像叫黃芽白或黃芽菜,重慶一文友說他們那里叫黃秧白。大白菜是北方冬季飲食中最為常見的大眾菜,平民價格,上得高檔的宴會,下得百姓的餐桌。平常烹制不需要高超的廚藝,甚至有時都不用動刀,用手撕一撕即可下鍋,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醋熘、泡菜、酸菜、做餡都行,牛羊肉湯或火鍋里更是非它莫屬,味道鮮美潤滑,時常與蘿卜、豆腐、肉等搭配。最經典的吃法則是大白菜燉粉條,久吃不厭。
前兩天,看到鄰居一樓的院內曬了一溜排的大白菜,從平時他們家遛狗喚狗聲中,聽得出我們是老鄉。曬白菜,在異鄉看到這熟悉的一幕,久違了的鄉情,令我激動,舊時的記憶歷歷在目。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還處在計劃經濟時期,買什么都需要憑票采購。每到冬季,家家戶戶都到專供點去買大白菜,好像是按人頭供應。我家里人口多,白菜也多,哥姐會借來一輛平板車去拉。我也跟著去過幾次,每次都要排很長的隊。記得白菜是用大麻袋裝的,拆開一袋,攤到誰家不論大小,一棵棵堆在大磅秤上稱重量;稱好后,我們把大白菜快速地抱到板車上拉回家。趁著好天氣,再一棵棵碼在自家門前讓太陽曬。早晾晚收,直至把外面的那層鮮葉曬干,這樣可以存放到春季,以補給嚴冬帶來的蔬菜短缺。家里有了這些大白菜,大人心里踏實了,即使是冰天雪地出不了門也不怕,一日三餐,媽媽會變著花樣做給我們吃。印象最深的,是早餐用鮮白菜葉,放點鹽、油、醋、辣子或醬涼拌一碟,當小菜,脆生生,甜絲絲,還有點微微的酸辣,很是下飯。寫到這里,特想再吃那款涼拌白菜葉,明早做一份,嘗嘗是否還是往日的味道。
個人認為,白菜最好是按季節吃,到了夏季,我不再購買,因為隨著氣溫的升高,耐凍怕熱的大白菜,在自然條件下是難以存儲的。所以在冬季我會多買多吃,過過白菜癮。有一年冬,我們開車路過五河,見菜農正在田間收割大白菜,趕忙下車,到地頭買了十元錢的。厚道的農家大姐,一下給了我們六七棵,每一棵足有十斤重。我們要加錢,她說什么都不要;車子啟動后,我們才又丟下十元錢。以前,我的平臺小菜園也曾種過大白菜,只是盆小土少營養缺,大白菜往往長成了小白菜苗。
也許是懷舊,也許是鄉愁使然,每到冬季我都會買些大白菜。去年初,疫情肆虐,家里的幾棵大白菜金貴得很,卻也解了燃眉之急。鄉味難改,鄉情纏綿,記住這一縷鄉愁,牢記老媽媽的教誨:白菜豆腐保平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