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成了網紅景點
記者近日來到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大別山深處沒有了盛夏時濃郁的墨綠,一抹金黃點綴其間。長假過去了,而大灣村旅游的熱度絲毫沒減。
4年時間,大灣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路奔波,來到這里走訪村民,同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
曾經的荒山坡上立著白墻黑瓦的住宅和民宿,一座嶄新的大灣村游客接待中心拔地而起。一車車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這里遙望雄偉的馬鬃嶺,近看山村的小橋流水,傾聽大灣村脫貧的故事。
近年來,在精準脫貧政策的引導下,大灣村抓住發展鄉村旅游的機遇,依靠旅游產業,成功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生活的大道。大灣村現有貧困人口僅剩3戶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曾經的貧困山村,迎來了美麗的蝶變。
一個多月前,橫穿大灣村而過的柳林河里,五顏六色的漂流小艇順流而下,時不時傳來游客快樂的笑聲。沿河漂流,這是大灣村發展旅游業最新的產業成果。
“大灣十里漂流從今年8月到9月初試運營的一個月內,吸引了近6萬游客前來體驗,門票收入達80余萬元。 ”大灣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余靜告訴記者,僅漂流這一項,就為村里提供了100個就業崗位,讓就業的村民每月增收2400余元。大灣村還以自然資源入股,門票收入的40%作為集體經濟收入。
今年大灣村旅游迎來了“井噴”,前9月,該村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綜合收入約6000萬元。
資料圖:金寨縣大灣村十里漂流旅游項目。特約攝影 陳力
貧困戶吃上旅游飯
10月13日,對大灣村村民肖細雨來說又是一個好日子,她收到了一本鮮紅的證書——旅游產業發展先進個人。這是對她這一年來嘗試發展民宿的肯定。
肖細雨的“細雨農家”是2019年10月1日開業的。一年時間,讓肖細雨和丈夫楊習倫從旅游產業的門外漢成長為當地發展旅游業的模范。
“今年長假生意格外好,我們家的7間客房天天爆滿,有1萬多元收入,還賣掉了近2000元的土特產呢! ”肖細雨告訴記者。
肖細雨的老家在湖北黃石,2002年嫁給楊習倫后,她親眼見證了大灣村的巨變。第一次回家,大灣村的貧窮讓肖細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破舊的房屋、凋敝的山村,她看到的一切都訴說著貧窮。
大灣村脫貧攻堅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肖細雨、楊習倫的生活。一家人蓋起了三層樓房,經營起了現在的農家樂。 “樓上住人、樓下吃飯,我家現在每個月能有七八千元收入。老楊在漂流公司干活,每個月也能有2000多元收入。我自己炒的茶游客都喜歡買,下個月自家種的天麻就要收了,已經被來我家的熟客訂完了呢。我家建農家樂欠了30多萬元債,按照現在的收入,只要3年就能還清。 ”肖細雨告訴記者。
王新云的“新云小院”是當地第一家貧困戶開設的民宿。“現在大灣村來玩的人越來越多,農家樂也越開越多了,競爭更加激烈了。”看到村里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的農家樂,王新云感受到了壓力,但是看到大灣村旅游產業的紅火,他依然信心滿滿。“咱們經營農家樂的村民都是相互幫助、相互推薦客人的,我們把服務進一步做好,會有更多的游人來。 ”
山村民宿產業火
“今年國慶中秋雙節,我家收入9000多元。 ”在大灣村大灣組,民宿“廣森堂”的老板汪達貴告訴記者。
汪達貴是大灣村本地人,1996年就和妻子外出到上海打拼。近年來,眼瞅著大灣村游客越來越多,他返鄉落葉歸根的心愿也越來越強。他把上海的產業交給兩個兒子打理,和妻子回到大灣村開起了民宿。
“大灣民宿”是大灣村最早的民宿之一,村民劉輝洪負責民宿的日常運營。幾年下來,劉輝洪也動了自己經營民宿的打算。
“我們家的房子就在大灣漂流終點的對面,風景相當不錯。這幾年在‘大灣民宿’工作,我也明白經營民宿的要點。我打算攢點錢,重建自家房子,開個民宿。 ”劉輝洪告訴記者。
近年來,大灣村發動群眾發展民宿產業,越來越多在外打拼的村民紛紛選擇回鄉開發民宿,共享旅游產業發展的紅利。除了現有的民宿之外,無錫一家企業還在大灣村投資了一處民宿項目,占地70畝,將建設田園休閑精品民宿,提供100余個床位。
在余靜眼里,如今旅游產業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得來不易。 2016年剛開始發展旅游產業的時候,當地村民并不是沒有過疑慮。
“通過這些年民宿產業的發展,村民們看到了民宿產業大有可為,如今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民宿產業發展,自營、村集體經營、企業運營的民宿,大灣村樣樣都有。 ”余靜說。
從當初的6家農家樂,到現在民宿、特產店等旅游接待場所42家、近500個床位,民宿產業如今成了大灣村發展旅游產業的重要支柱,大灣村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安徽省旅游扶貧示范村”等稱號。(記者 袁野 通訊員 何豐)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