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德潤相識與交往,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記得那時候德潤靜雅、內斂,甚至有時還有點靦腆,寫的詩清新明麗,語言優美,充滿青春的氣息和對愛情的向往。后來由于命運的轉折,各自輾轉人生之路,便中斷聯系,一轉眼就是近20年,重新交往還是近幾年的事。
最近,我邀約他到世界詩歌網安徽頻道發表詩。他先是零星地發表了一些,網友反映不錯,接著他一次發表了十首。從這些詩作,大約能看到他詩風的轉變和一路走來的印跡。我讀后的印象是,他是個沉潛的詩人。所謂沉潛,我的理解是不驕不躁,潛入生活,沉靜地寫詩。當下塵世浮躁,詩壇也是亂象叢生,一顆詩心能夠沉潛下來,實在是難能可貴。
趙德潤的詩作中,似乎沒有重大的或熱點的題材,不知是刻意回避還是詩人個人稟賦使然。他的詩更多寫的是個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座寺廟、一朵花、一片樹林,甚至一滴露珠,通過詩人細膩的體察和獨特的描寫,給我們帶來美好的詩意,如《林中水滴》:“一滴雨露仿佛突然受到驚嚇/滴在我的臉上/清涼,柔軟/這雨后的早晨/這突然的水滴/多么像初吻/你的嘴唇驚慌地印在我的額頭……”詩人筆下的一顆“林中水滴”,讓讀者感受到自然的溫馨、寧靜,人與自然的微妙關系以及和諧的美感。
趙德潤的詩不浮不躁,氣定神閑,語言純粹、干凈,似娓娓道來,卻首首都是人間煙火,蘊藏詩外之意,以及詩人的情懷,如《看花》:“從花朵的縫隙間/一點點漏下來的/我們叫它春光/就像從指縫間漏下來的水/我們叫它時間……多么好/你在陽臺上看花/我也在。”詩人從“看花”聯想到流逝的時間和大好的春光,深切感懷寄寓其中,詩的結尾堪稱妙筆生花,“你在陽臺上看花/我也在”,“你”可能是指愛人,夫妻同在陽臺上看花,生活的詩意,洋溢字里行間,讓讀者不禁回味不已。
趙德潤的詩,整體上繼承了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是沉靜、優美的抒情風,似乎每首詩都像一首情詩,但我感覺到,他也在不斷地擴大視野,吸收新的營養,使詩作更具表現力:
“一滴水踩著另一滴水/踴躍著跳了下去”“秋風一天比一天涼仿佛/長著一排細密的小牙齒”“太陽像一碗年代久遠/湯色純凈的中藥”……
趙德潤沉潛著,努力著。詩歌創作畢竟要靠文本立足,低調的生活更有利于詩人潛心作詩。德潤說,他離詩歌的最高境界還有最后一公里。是啊,這是最艱難的跋涉,成千上萬的人困頓在這里,也包括很多“名人”,但“無限風光在險峰”,我們只有不懈地攀登,為德潤祝福。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