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六安:經濟總量超千億元!人均GDP首超4000美元

安徽網 大皖新聞客戶端訊  六安市人民政府發布9月12日發布了來源于該市統計局的消息說,該局當日通報和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六安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情況。

回顧70年,六安市經濟闊步前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伴隨共和國70年光輝歷程,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老區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綜合實力不斷提高

(一)經濟總量跨過千億臺階,經濟結構由“一三二”轉為“三二一”。

建國之初,該市百廢待興,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經過70年發展,該市經濟總量快速壯大,連續邁過百億、千億臺階。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1288.1億元,是1949年3.8億元的339倍,是1978年的131.4倍。其中,經濟總量從個位數到過百億元用時45年,從百億元到過千億元用時20年。2018年,全市GDP較2017年的凈增量(120億元)超過1994年全年水平,接近1995年全年水平。建國之初,全市人均GDP僅127元,2018年,全市人均GDP達到26731元,是1949年的210倍;折合4040美元,人均GDP首次超4000美元。1978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65.2:16.4:18.4,一產占絕對主導地位;2018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15.3:40.6:44.1,一產比重較1978年降低49.9個百分點,二產、三產比重分別提高了24.2個、25.7個百分點,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三二一”。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快于全省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0.5:44.6:44.9。

(二)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經濟活力顯著增強。

新中國成立之初,公有制、集體制是該市經濟主要構成。改革開放后,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力促進了該市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增加值由2005年的164.9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819.6億元,總量翻了2番多;占經濟的比重由2005年的52.7%提高到2018年的63.6%,其中民營工業、民營建筑業、民營服務業占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的比重達到85.1%、98.4%、56.2%,分別較2005年提高了13.8個、18.1個、7.6個百分點。2018年,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6成,達到65.7%;民營企業實現出口額占全市出口額的79.1%,民營經濟創造的稅收占全市稅收的84.1%。截至2018年底,該市每萬人擁有私營企業數達130個,每萬人擁有個體工商戶數達408.6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記市場主體2.3萬戶,增長24.8%,增幅居全省第4。

(三)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金融規??焖贁U大。

2018年,六安市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達到205.2億元,是1949年704萬元的2915倍。其中,從不足千萬元到過億元用時38年,從億元到過百億元用時23年,從百億元到過200億元用時6年。70年來,全市財政收入相當于GDP的比例由1.85%提高到15.93%,經濟發展的質量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銀行各項存款余額僅10萬元,截至2018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2680.7億元,是1949年的2.68萬倍。存款余額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首次突破1億元,用時26年;從億元到百億元用時24年;從百億元到千億元用時12年;從千億元到首次突破2000億元,用時5年。貸款余額從1949年的1萬元到2018年的1846.9億元,70年增長了18.5萬倍。保險業務從無到有。1982年,全市僅有6家保險機構,當年業務收入91萬元、支出6萬元,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保險機構40家,當年保費收入82.3億元、支出17.5億元,分別是1982年的9043倍和29217倍。

(四)引進外資規模擴大,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

該市利用外資工作始于改革開放后,1985年利用外資實現零的突破。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外商投資、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91戶。2009年以來的近10年,全市累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0.8億美元,其中十九大以來的近兩年達9.4億美元。僅2018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億美元,是1995年的66.5倍。改革開放后,進出口渠道逐步走向暢通,該市產品對外出口逐步增加。產品涵蓋農業、工業等多個行業,出口目的地覆蓋亞洲、歐洲、北美等六大洲。2018年,全市外貿出口額7.2億美元,是建市之初的10.6倍。其中,一般貿易出口7.0億美元,是2000年的11.5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265戶,其中當年規模超千萬美元企業23戶。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一)農業從弱到強,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條件差,農產品主要“靠天收”。1949年,全市糧食總產不足76萬噸,單產只有82.5公斤/畝。2018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347.8萬噸,是1949年的4.6倍;單產達到380公斤/畝,是1949年的4.6倍。70年來,全市棉花產量由1825噸增加到8357噸,增長了3.6倍;油料產量由1.3萬噸增加到11.8萬噸,增長8.4倍;水果產量由0.16萬噸增加到33.6萬噸,增長203.5倍;茶葉產量由2352噸增加到25368噸,增長9.8倍;水產品產量由0.35萬噸增加到22.3萬噸,增長了63倍;豬牛羊肉產量由0.99萬噸增加到26.1萬噸,增長了25倍多。經過70年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抗災害能力不斷提高。2018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584.9萬千瓦,是1978年的6.4倍;農用拖拉機17.4萬臺,是1957年的5.8萬倍;聯合收割機1.1萬余臺,是1978年近1.2萬倍。2018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積43.4萬公頃,是1949年的3倍。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解放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為全市二產、三產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支撐。

(二)工業從無到有,發展邁向中高端。

1949年,全市僅有簡陋的小鍋廠、小木廠及生產鐵木竹等農具的手工業,工業總產值僅0.2億元。到2018年,全市工業已形成覆蓋采礦、冶金、紡織、裝備、電力、電子、醫藥、建材、食品等10多個門類30多個行業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產品達90多種,工業發展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2018年末,全市工業企業達到9000多戶,是1949年的1000余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0戶,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35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的總產值是194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054倍。2018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424.4億元,是1978年1.44億元的295倍,翻了8番多;扣除價格因素,40年實際增長53.6倍,年均增長10.5%,占經濟的比重由14.7%提高到32.9%。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定。黨的十九大以來的近兩年,我市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8%,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8.0%,分別快于全省平均水平7.4個、10.0個百分點。主要工業產品中,與1978年相比,2018年,全市發電量增長55倍,交流電動機增長87倍,鋼材增長41倍,鐵礦石、電冰箱、電子元件等大量工業產品從無到有,工業供給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

(三)服務業從單一到多元,市場走向活躍。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人民缺衣少糧,物質產品極度匱乏,消費品市場單一。194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0.6億元。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經濟發展多元化,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商貿流通走向活躍。? 1985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9億元;? 2005年,首次突破百億元;? 2018年,達到668.5億元,是1949年的1045倍,1978年的67.5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銷售額過千萬的批發零售企業達到255戶。農村電商快速興起。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7個縣(區)級公共服務中心、12個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個鄉村服務網點。撤地設市以來,該市服務業增加值實際年均增長10.6%;服務業占經濟的比重由35.1%提高到44.1%。金融、房地產、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商務和居民服務、公共服務等行業迅速崛起。2018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97.4億元,是建市之初的40.6倍;房地產業增加值99.2億元,是建市之初的10.8倍;其他服務業(包括營利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08.9億元,是建市之初的10.7倍。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一)交通條件極大改善。新中國成立之初,該市僅有234.5公里土質公路可以勉強通車,不通鐵路。經過70年發展,我市已建成了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312、206、105國道,滬陜、濟廣、六武、合阜高速公路,合九鐵路、寧西鐵路、合武鐵路、六阜鐵路穿境而過,極大豐富了運輸、出行方式。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0922公里,是1949年的89.2倍,全市公路密度達到135.4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運營里程約340km(不計復線)。2018年,全市公路貨運量23801萬噸,是1949年的7934倍;公路貨運周轉量433億噸公里,是1949年的29萬倍;水路貨運量8895萬噸,是1949年的635倍;水路貨運周轉量556億噸,是1949年的4261倍。2004年,鐵路六安站正式投入運營,2018年,六安鐵路客發458.2萬人次、客到444.8萬人次,分別較2006年增長了11倍、9.3倍。

(二)通信事業走向現代化。電話、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傳統的書信通信方式被移動通信、互聯網通信取代,通信方式更加便捷、效率更高。截至2018年末,全市擁有本地固定電話27萬戶,是1949年的8182倍、1978年的47倍;移動電話用戶363萬戶,是撤地設市之初的44倍;互聯網用戶101.2萬戶,較2010年增加82.8萬戶。

(三)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新中國成立之初,六安城區面積不足9平方公里,基礎條件薄弱。經過近70年發展,中心城區面貌煥然一新。截至2018年底,? 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79平方公里,較撤地設市之初增加60平方公里;? 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335公頃,較2000年增加2571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2.43%,居全省第8;? 公園綠地面積908公頃,是2002年末的11倍多;? 年末實有城市道路面積1608萬平方米,居全省第8位;? 年末排水管道長度847公里,較2000年增加679公里;? 城市公交由改革開放之初的數十臺增加到661臺。賓館、商場、超市、專業店、百貨店等一應俱全,醫院、廣場、公園、路燈等便民利民的公共設施快速增加并完善,提升了城市品位。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2018年,全市城鎮化率46.1%,較建市之初提高了27.6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93.96%。

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一)居民收入實現跨越。伴隨7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市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2018年,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7499元,是1949年154元的503倍,是1978年538元的144倍。住戶調查資料顯示,200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萬元,2014年首次突破2萬元,2018年達到29070元,是建市之初的7.4倍,年均增長11.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先后跨越百元、千元、萬元關口,由1949年34元增加到2018年的11959元,增長了351倍,年均增長8.9%,其中改革開放后年均增長11.8%。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比全省高0.1個百分點,連續5個季度加快增長,居全省第7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9%,比全省高0.8個百分點,連續5個季度保持全省第1。

(二)增收途徑不斷拓寬。工資性收入是城鎮居民收入的主體。201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超6成,占比達62.4%。改革開放前,農業生產性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1978年,農民工資性收入為“零”,到2018年,提高到3953元,占居民收入比重達到33.1%。財產性收入逐年上漲。建市之初,全市城鎮人均居民財產性收入僅占75.9元,2018年達到2310元,增長了29.4倍;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1995年僅10.1元,2018年達到107元,增長了9.6倍。轉移性收入成為居民增收的重要補充。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和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獲得的轉移性收入不斷增加。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占收入比重27.1%,比1995年提高了22.1個百分點。

(三)幸福水平持續提高?!俺浴?、“穿”、“住”、“行”、“用”條件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2018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由建市之初的46.4%下降到33.2%,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61.3%下降到34.7%。食品支出占支出比重降低,居住、醫療、通信、娛樂等支出占比的提高,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2018年,全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43平方米、44平方米,較撤地設市之初增加了26.2平方米、19.4平方米,居住條件實現質的飛躍。汽車、空調、計算機等高檔消費品步入尋常百姓家。全市城鎮、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的家用汽車、摩托車、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空調等耐用品均較建市之初實現大幅增加。

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一)文化體育事業蒸蒸日上。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0個,公共圖書館6個,年末館藏書籍總藏量92.13萬冊(件)。文物保護管理機構7個,博物館(紀念館)11個(含民辦2家),年末館藏文物11007件。廣播電視臺6家,中波發射臺1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12座,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9.34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8%,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69%。體育事業快速發展。多次舉辦承辦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和全民健身活動。2018年,成功舉辦2018六安國際馬拉松賽事,圓滿承辦安徽省第二屆健身休閑大會,先后舉辦國際網球金安公開賽、大別山國際馬拉松、第五屆萬佛湖國際庫釣大獎賽、第五屆全國登山大會(金寨站)等賽事活動。體育運動成績突出。近5年累計獲得省級以上各類體育比賽金牌227枚。

(二)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教育體系日趨完善。1949年底全市共有中小學403所,教職員工2382人,在校學生4.02萬人,到2018年末,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79.3萬人。教育層次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經歷從無到有,民辦教育規模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以公辦教育為主體,多種辦學體制共同發展的辦學機制。教師隊伍不斷壯大。2018年底,全市共有教職工5.7萬人,專任教師4.8萬人。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我市通過實施校安工程、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等一系列辦學條件改善工程,不斷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校舍建筑面積達到951.38萬平方米,擁有計算機10.13萬臺、圖書1688.35萬冊。全市中小學寬帶接入率、校園網建有率均為100%、班級多媒體全覆蓋率94.59%、教室網絡接入率94.77%、多媒體使用率73.11%。教育質量顯著提升。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53年的31%提高到1985年底的91.9%,2018年提高到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從1985年的59.2%提高到100%。截至2018年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3.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9.59%;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19.5%。

(三)衛生健康事業突飛猛進。新中國成立之初,該市除了為數很少的私人診所和中西醫藥鋪外,沒有一座像樣的醫院。經過70年的發展,到2018年底,? 該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21家,是1949年的387倍,居全省第2位;? 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20226張,是1949年的919倍,居全省第8位;? 衛生技術人員21039人,是1949年的近12倍,居全省第6位。鄉村醫療衛生條件大幅改善。截至2018年底,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完成1474所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有力保障了鄉村居民家門口就醫需求。社會辦醫加快,全市已建成運營的社會辦醫療機構335家,床位數3932張。隨著衛生健康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我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5.22歲,較1990年增加6.35歲。其中,男性人口預期72.87歲,比1990年增加4歲;女性人口預期77.97歲,比1990年增加7.43歲。

(四)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醫療、養老、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全面構建。截至2018年底,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45.81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319.17萬人,全市失業保險參保19.7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9.42萬人。社會福利、救助、優撫等社會保障手段不斷豐富。到2018年底,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110個,其中養老服務機構99個;各類社會服務機構床位數達12693張,其中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11608張;不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數196個,其中社區服務機構194個;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全市貧困人口由2016年初的46.72萬人降至2018年底的8.97萬人,減幅達81%;貧困發生率由9.01%降至1.79%。 

陸政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客戶端記者 竇祖軍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延安市| 平谷区| 尼玛县| 安阳市| 富源县| 青川县| 航空| 亚东县| 虹口区| 金溪县| 龙泉市| 青川县| 兖州市| 泰兴市| 灵川县| 墨玉县| 依兰县| 邵武市| 陇川县| 绥宁县| 始兴县| 阜平县| 任丘市| 铜梁县| 柞水县| 汝城县| 绥棱县| 临潭县| 出国| 正安县| 通化县| 柘城县| 晋江市| 江油市| 兴海县| 波密县| 新竹县| 秦安县| 临猗县| 繁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