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安徽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采冶銅的歷史始于商周,盛于漢唐,延綿3500余年。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于銅陵。位于銅陵市郊的冬瓜山銅礦是開采深度逾千米的深井礦山,在這里,每天有兩千多名礦工奮戰在地下千米深的礦井里默默堅守,辛勤勞作。近日,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冬瓜山銅礦,走近在地下千米深的銅礦開采人。
礦工們坐著礦井電梯進入到地下數百米深
地下千米深的銅礦開采區,宛如“地下城”,不僅有很多交通作業車輛,路口還有紅綠燈
安全帽、防塵口罩、自救器等裝備是礦工們井下作業的必備物品
特制的越野車,行駛在地下千米的礦洞里
工人開著大型鏟車在地下采銅礦
地下采礦區專門配備了電話進行聯絡
一名礦工靠在礦井電梯里休息
采礦區里,工人們分工明確,不同顏色的服裝區分工作分工
長長的等候巷道里,一名礦工在等候下井作業
礦工們換的衣服,有專人負責清洗,每個工人都有自己的姓名牌
上午10點多,工作人員挑著飯菜送往千米下的礦井
工人們上到地面井口,開始進行換班
換上工作服、安全帽帶上手電筒和自救器等裝備,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上午十點多記者沿著冬瓜山銅礦正52米井口走進長長的巷道。迎面走來數十名穿著橘紅色工作服的礦工們走出井口,開始交班。坐上礦井電梯,一路向地下,很黑,看不清周圍的環境,只聽見耳邊傳來“呼呼”的風聲。
“如果感到不適,就往肚子里咽口水,這樣會好一些”一旁的工作人員不時提醒記者。幾分鐘后,電梯緩緩停了下來,眼前燈火通明,豁然開朗,一股暖風撲面而來?!啊?30米”一個白底紅字的牌子懸掛在電梯口醒目的位置。“這是地下730米深”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走進礦道里。礦道很寬可以并排行駛兩輛越野車,礦道很長,一眼望不到頭,宛如一座“地下城”,礦道縱橫交錯的地方還有紅綠燈控制。地下礦洞里溫度很高,沒走多遠已經汗流浹背,隨后,工作人員帶領記者乘坐改裝定制的井下運輸越野車,沿著礦道一路斜坡向下,來到負960米的采礦區。因為該處通風條件差一些,作業面溫度高,記者手中的照相機鏡頭已結上了霧水。現場,礦工們分工有序,正在緊張忙碌著采礦,機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幾乎同不見自己的說話聲。
“作業人員在下井前需進行電子指紋安全答題,如若三次答題錯誤,當日則不被允許下井,與此配套的還有定位確認管理平臺、井下泄漏通訊系統、主要工作場所電視監控系統等。”工作人員介紹,安全是頭等大事,準備下井的礦工都要進行日常的電子指紋安全答題。礦道里,設有員工休息室,里面配備了空調、電話等設施以及采礦工區庫房,存放物料等各種設備。 礦井下同時作業的工作人員最多不超過1000人,每日工作量不超過8小時。
據介紹,冬瓜山銅礦是銅陵市開采深度逾千米的深井礦山,該礦山已探明地質總儲量1億噸,銅金屬儲量占安徽省的40%,生產規模為日采選礦石13000噸,礦山采用豎井和斜坡道聯合開拓,目前建有主井、冬副井、團山副井、輔助井、進風井、出風井和新輔助井等七條千米深井。產品主要是銅精礦、硫精礦和鐵精礦,還伴生有金、銀等。銅礦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巖爆地壓微震監控系統,實現了井下地壓活動的連續實時監控與記錄,以最大程度保證井下工作人員的安全。
銅陵目前已形成一條完整的銅產業鏈,從銅的采集到加工、生產等各個流程均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生產銅板帶、銅箔、電磁線以及銅工藝禮品等各種銅產品的公司實力雄厚。其中,銅陵有色公司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電解銅生產企業,精達公司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三的特種電磁線生產企業。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從啟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