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9月9日是星期一。早上六點多鐘,52歲的龔仁河就搭乘著同事的便車,從市區來到50公里開外的安徽省宣州區貍橋鎮昝村小學。
雖然還沒到正式上課時間,五(3)班的教室里已經坐下了不少學生。看著孩子們精神奕奕的臉龐,她會心一笑,點了點頭。
“到教室里后,我的心才算定了。”龔仁河說,在學校任教28年來,學校留住了自己的青春與芳華,自己也見證了學生的成長與改變。
多次放棄進城機會
龔仁河的父母都是教師,受到家庭的影響,她自幼就有個“老師夢”。1991年7月,從當時的宣州市高級職業中學會統專業畢業后,她先后通過自考,獲得了小學教育專科和漢語言文學教育本科文憑。1992年2月,她圓夢教師,來到素有 “宣州西伯利亞”的貍橋鎮昝村小學任教。
“兩排低矮的教室,一群滿身灰塵的孩子。”回想起28年前第一次到學校的情景,龔仁河仍記憶猶新。
那年的龔仁河才24歲,芳華正盛的她背著簡單的行囊,顛簸了近三個小時,才到達了學校。盡管當時心里早有準備,然而眼前的景象還是讓她有些驚詫。
雖然從家里到學校較遠,但工作這么多年來,龔仁河只遲到過一次。“那一次是因為班車中途壞了,我緊趕慢趕,還是遲到了幾分鐘。”她回憶道,走進教室后,自己向學生們說明了緣由,從那以后再也沒有遲到過。“很多學生家里距學校很遠都沒有遲到,老師更應該做出表率。”
“不逢節假日,有再大的事一律不請假。”這是任教28年來,龔仁河始終堅守的一個原則。這份堅守的背后,其實充滿著艱辛。“有時候回到家中還要忙工作,這么多年來,多虧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幫我默默承擔了很多家庭責任。”說著,龔仁河的眼眶一下子紅了。
成績和榮譽是對奮進者最好的褒獎。任教以來,龔仁河所帶的班級幾乎年年被評為全校先進班集體,她自己也榮獲“安徽省教育系統師德標兵”。今年教師節前夕,她又榮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
事實上,多年來,龔仁河也曾有多次調動進城的機會,可都放棄了。“舍不得這塊耕耘多年的土地和這些天真的、需要關愛的孩子。”她說。
她還是學生的“好媽媽”
“起初的一段時間里,我的心態上也有過波動,但那不是因為對教師職業的不熱愛。”龔仁河坦言,有了女兒后,由于每周都要在學校待上一個星期,經常照顧不到她和家庭,因此也錯過了許多與孩子陪伴相處的時光。
不能經常陪伴女兒,但龔仁河在學生們的心底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媽媽”。她現在所教的五(3)班,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平時父母不在身邊,所以,孩子們都把她當成“媽媽”看,除了學習難題外,有什么煩惱都會主動找她談心。
2008年4月,詩慧的母親患白血病不幸病逝。得知噩耗后,龔仁河的心頓時揪緊了。四天后,小詩慧無精打采地走進教室,再沒有了笑語。
見此情形,龔仁河悄悄地走到了她的身旁,撫摸著她的頭。沒想到,詩慧一把抱住龔老師說:“老師,我再也看不見媽媽了!”“別傷心,就讓老師做你的媽媽。”龔仁河緊緊地抱住她。此后,每逢春節、兒童節等重要節日,龔仁河都會為她準備節日禮物,并時常和她談心,這讓小詩慧很快從悲傷中走了出來。
畢業聯歡會上,小詩慧面對全體學生深情地說:“我現在要為我的龔媽媽獻上一首歌。”噙淚唱完《愛的奉獻》后,她再一次撲到了龔仁河的懷里。
任教28年來,龔仁河看著一批批孩子走出校園。“現在每年我都會收到學生們發來的短信和微信。看到這些話語,讓我覺得這份工作特別有意義。”
也是為了孩子的“嘮叨王”
除了是個“好媽媽”,在孩子們的心中,龔仁河還是個“嘮叨王”。“每到暑期,我最擔心學生們會發生溺水事件。”她告訴記者,除了平時在課堂上不停地把“安全”二字掛在嘴邊外,暑期自己隔三差五還會打電話給家長,讓家長看管好孩子。
“我經常跟學生家長說,放假前,我把孩子們健健康康地交給了你們,你們在開學時也要把他們健健康康地再交給我。”龔仁河說。
“嘮叨”的背后是良苦用心。在一次“過生日”的主題班會課上,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著自己的生日經歷。這時,她注意到班上一個名叫梓文的小男孩趴在課桌上一聲不吭。于是她走過去詢問他“是不是哪兒不舒服”,結果小梓文卻哽咽地告訴龔仁河“自己從來沒有過過生日”。
“等你過生日的時候,老師讓全班小朋友都為你過生日,好嗎?”龔仁河這樣安慰他,更幫他圓了夢。在梓文生日那天,她特意趕到宣城市區,在一家蛋糕房訂了一個特大的蛋糕,還在生日會現場撥通了他遠在上海打工的媽媽的電話。聽著電話那頭的聲音,小梓文已泣不成聲。
任教28年來,學生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龔仁河都看在眼里、記在心底。每每發現問題,她總是一遍遍不厭其煩地過問,給學生帶去了一份份溫暖,解開他們心中一個個“結”。
龔仁河先后榮獲“安徽省教育系統師德標兵”“全國模范教師”等稱號。 “我會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談及未來,龔仁河的說自己的想法特別簡單:用心用情對待每一位學生,站好最后一班崗。
宋本金 顧維林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曹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