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8月23日從六安市人民政府發布了解到,當日,六安市教體局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六安市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成就情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在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下,經過教育系統共同努力,六安市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穩步推進,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一系列成功經驗。
一,是教育投入顯著增加。
幾十年來,六安市教育經費投入顯著增加,教育經費保障不斷提高,以1985年為例,1985年教育經費總投入只有4532.1萬元,2018年度教育經費(財政性教育經費、非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總額為97.2億元,是1985年的214倍。
二,是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幾十年來,我市通過實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等一系列辦學條件改善工程,不斷改善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
截至2018年底,全市各級各類學校校舍建筑面積達到951.38萬平方米,擁有計算機10.13萬臺、圖書1688.35萬冊,固定資產總值達144.58億元。全市中小學寬帶接入率、校園網建有率均為100%、班級多媒體全覆蓋率94.59%、教室網絡接入率94.77%、多媒體使用率73.11%。
率先在全省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等教育民生工程,精準實施教育資助政策,累計撥付各類資助資金約9億元,撥付“義保”資金46.6億元,金寨縣、舒城縣等五個試點縣區1120所學校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約26.6萬人,基本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目標。
三,是教育體系日趨完備。
幾十年來,我市教育結構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
1949年底全市經過教育整頓,計有中小學403所,教職員工2382人,在校學生4.02萬人,截至2018年末,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年末在校學生79.3萬人。
其中:普通高職院校1.2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6.7萬人,普通高中9.02萬人,普通初中16.9萬人,普通小學32.55萬人,特教學校964人,幼兒園13.25萬人。
教育層次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經歷從無到有,建成了六安職業技術學院、皖西衛生職業學院等一批有品牌力、有影響力的高職院校。民辦教育規模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以公辦教育為主體,多種辦學體制共同發展的辦學機制。
四,是教師隊伍不斷壯大。
幾十年來,該市通過民轉公、公開招錄、特崗招考、定向培養等形式不斷擴充教師隊伍,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教職工5.7萬人,專任教師4.8萬人。
其中正高級教師23名、高級教師1.4萬名、一級教師1.3萬名,省特級教師111人,省教壇新星46人。
“十二五”以來全市共交流輪崗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長教師約2萬人次,評選出皖西名師、皖西好校長、皖西鄉村好教師百余名。
五,是教育質量顯著提升。
幾十年來,六安市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截至2018年,
全市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89.55%,普惠性幼兒園達到542所,在全市幼兒園總數中占比達到70.6%;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9.4萬人,在全市在園幼兒總數中占比達71.1%;
實現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全覆蓋,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從1985年的91.9%提高到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從1985年的59.2%提高到100%,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控輟保學工作得到全面保障,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103.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9.59%;
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19.5%。1977年恢復高考,1980年六安市為高等學校輸送生源僅1330人(含高中中專),而“十二五”以來,我市共計為高等學校輸送本專科生源37.57萬人,其中本科20.56萬人,高考錄取率連續多年在80%左右。
組建了安徽大別山職業教育集團,以集團化辦學帶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建成安徽金寨職業學校等一批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
陸政訊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記者竇祖軍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