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古代詩詞中,關于中秋的有成百上千首,這其中,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最為人所知曉。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三季學術總負責人李定廣早年在肥東老家度過很多個中秋。他說,中秋團圓之夜,吟詩作賦的傳統古已有之,借詩歌抒發情感、展露才思也是很浪漫的事情。
資料圖
在李定廣看來,中秋吟詩的傳統唐代之前就有,“唐朝中秋之夜,讀書人在一起賞月又叫做‘玩月’,一邊玩月一邊吟詩,更有味道。”到了北宋,中秋節又被定為官方的節日。一直到明清,賞月吟詩的傳統都在讀書人之間傳承。既能表達情誼和才思,又能展現自己的情思。
李定廣最喜歡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和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兩篇都寫到望月懷人,中華文化有見中秋月圓而盼親人團圓的美好愿望。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這樣說的——“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整首詩傳遞了一種惆悵的情緒,月圓之夜卻不能夠團圓,只能把情思寄托于月亮,一句“不知秋思落誰家”,道盡了作者對天下人的關心和關切。而在蘇軾的《水調歌頭》中,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傳遞出兄弟親人不能團圓,但仍希望各自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
李定廣回憶,自己小時候在家鄉肥東農村過中秋,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兩件事:一是玩火把。“我們那個年代農村孩子最愛中秋之夜玩火把,非常瘋狂,現在中秋玩火把好像已經不多了。”第二件事情則是吃月餅,由于那時家里窮,孩子們能吃到一個月餅就不錯了。“記得那是軟軟的廣式月餅,非常好吃。”而李定廣經常吃不上月餅,只能跑出去看人家吃月餅,這又叫“相食”。現在各種月餅應有盡有,只是感覺沒有小時候的月餅好吃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