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以前連想也不敢想,在家能務工還能掙那么多錢,不僅學到了技術還能照顧家。”看著存折上剛入賬的1.5萬元,在靈璧縣虞姬鄉浩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務工的張超高興地說。張超的家屬患病需要照顧,導致他不能外出務工,全家因此致貧。如今有了合作社,他不僅能照顧家人還能打工賺錢,難怪欣喜不已。
靈璧縣圍繞農民合作社搞創新,探索出“合作社+現代農業”、“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入股”等扶貧新模式,整合資源優勢,釋放出巨大的政策紅利。目前該縣19個鄉鎮、1個開發區已全部成立或引進合作社,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覆蓋。
靈璧馮廟鎮大陳村,村民享受豐收的喜悅。王新 攝
扶貧大棚里的作物長勢喜人。魯兵 攝
規模栽植效益高。 吳彥東 攝
合作社+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大發展,精準脫貧有方法
姚山村向農專業種植合作社在該村流轉900畝土地建設千畝中藥材種植扶貧基地,種植白術、丹參、前胡、決明子等多種中藥材,實現畝均增收2000-8000元左右。該項目姚山村受益群眾67戶295人,其中貧困群眾46戶、187人。
“合作社+現代農業”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一體化”,確保農產品從種植、生產、銷售的全過程質量安全,走出一條合作社連基地,基地帶貧困戶的新路,使貧困戶在產前、產中、產后“零風險”,有力增強貧困村的“造血”功能,助力精準脫貧。
如今,大棚蔬菜、黑豆、中藥材白術、決明子、白芷等農業產業在靈璧縣廣闊的平原上,集中連片生根發芽,經濟效益成倍增加。
合作社+支部:集體經濟大增加,精準脫貧有辦法
成立產權為集體所有的合作社,充分發揮基層農村黨組織的示范帶頭作用,匯聚黨建“合力”,讓村黨組織負責合作社的經營和運轉,推行“合作社+支部”的發展模式,探索扶貧保障新路子。
靈璧縣采用多種辦法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如尹集鎮委、鎮政府把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境內光大生物質發電廠,年需要作物秸稈近30萬噸之機,與光大生物質發電廠達成全部收購尹集境內小麥等作物秸稈協議,做到貧困戶脫貧、秸稈綜合利用和壯大集體經濟一舉三得,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
合作社+入股:貧困農戶大增收,精準脫貧有做法
靈璧縣“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依托現有村莊產業發展基礎,引導和鼓勵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勞動力等的入股企業、合作社的做法,發展特色種養業、產品加工業等,由政府牽頭,選擇“有發展前景、有資金需求、信用良好、愿意幫助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企業、合作社,作為貧困戶帶資、帶工入股企業,使扶貧資金無風險、貧困戶收益有保障,成為貧困戶增收的又一途徑。
目前,靈璧縣依法注冊登記的合作社1000余家,涉及蔬菜、果業、生豬、秸稈、花卉苗木等特色種養業,其中166家合作社以務工、入股和訂單的方式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引導貧困農戶進入合作社產業鏈條,激發自身“造血”機能,助力精準脫貧。
鄧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張濤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