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982年,佘世珍家附近發現了一窩野生揚子鱷卵,這里因此成為野生揚子鱷保護點。佘世珍的丈夫張緒宏肩負起保護揚子鱷的責任。他20多年如一日,詳細記錄野生揚子鱷的活動情況,直到2005年因病去世。佘世珍接下了丈夫的職責,默默守護揚子鱷。去年,年近八旬的她又將管護員的職責交給了60多歲的兒子張宏華。36年來,這一家三口接力保護著野生揚子鱷。
指著遠處的小島,佘世珍老人說每年都有一只野生揚子鱷在那里產卵。
36年前發現野生揚子鱷卵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宣城市宣州區周王鎮紅洋村張村村民組。這個位于紅星水庫邊的小村子分散著一二十戶人家。佘世珍的家離水庫只有百米遠。
今年 79 歲的佘世珍老人告訴記者,在她年輕時,村里就有人發現過揚子鱷,當地人稱“土龍”,那時候還沒有保護意識。1982 年,有一次兒子們在水庫游泳,在水庫中間的小島上發現 了 一 窩 蛋 。“ 他 們 以 為 是 蛇蛋,拿了回來。我老頭子說,這肯定不是大蛇蛋。”佘世珍說,當時她的丈夫張緒宏懷疑這是“土龍”蛋,拿到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給專家一看,確定是揚子鱷的卵。
為 拯 救 瀕 危 的 揚 子 鱷 ,1979 年,安徽省政府批準在原宣城縣南郊建立了“安徽省揚子鱷養殖場”。1982 年 6 月,安徽 省 揚 子 鱷 自 然 保 護 區 成立。發現野生揚子鱷產的卵,這對保護揚子鱷的專家們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紅星水 庫 因 此 也 成 為 揚 子 鱷 保 護點。佘世珍一家與揚子鱷的淵源就此拉開。
老人詳細記錄揚子鱷活動
佘世珍老人保存了一本張緒宏 2004 年記錄紅星保護點野生揚子鱷活動情況的本子。“有很多本,管理局統一收回了,這一本我留著的。”佘世珍老人將泛黃的本子拿給記者看。
這本泛黃的本子上,每一頁都工整地畫著表格,從時間、揚子鱷早中晚活動情況、發現數量、氣溫、風向、天氣、鳴叫聲音等方面,詳細記錄保護點內揚子鱷的活動情況。
佘世珍老人告訴記者,1982年后,張緒宏成為揚子鱷管護員。在野生揚子鱷活動信息匱乏的年代,他會詳細記錄揚子鱷的活動情況,提供給專家們研究。同時,注意保護揚子鱷,制止釣魚、捕魚等會危及揚子鱷生存的人類行為。佘世珍的兒子張宏華回憶,在電魚行為猖獗的季節,父親張緒宏會整夜在水庫附近巡邏。
2005 年,張緒宏老人因病去世。那些揚子鱷活動情況記錄本,見證了他二十多年來與揚子鱷的不舍牽絆。
老人聽得懂揚子鱷的叫聲
丈夫去世后,66 歲的佘世珍老人挑起了管護員的職責。她并不是新手,在丈夫保護揚子鱷的20多年里,她始終陪伴左右。
“揚子鱷叫聲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是不是要下雨了,聽揚子鱷叫就知道了,比天氣預報還準。”佘世珍老人笑著說,與揚子鱷相處三十多年,對野生揚子鱷的習性她可能比一些專家還了解。
水庫中間的那個小島上,有一只揚子鱷長期生活在那里。佘世珍老人能很清楚地聽見揚子鱷的叫聲。“那條揚子鱷有兩根扁擔那么長,要下蛋前總是叫。”佘世珍老人告訴記者,在專家們對野生揚子鱷生活習性研究已日趨成熟的今天,并不需要她每天再記錄它們的活動情況,但每年產卵的情況還需要詳細匯報。
“每年 7 月 15 日前肯定會生蛋,一般提前幾天就開始扒草做窩。”佘世珍老人告訴記者,她主要觀察的是那只在水庫中心小島上產卵的野生揚子鱷,附近還有別的揚子鱷在山上產卵,但很難發現。揚子鱷產卵后,會用草蓋住,除了用于隱蔽,更主要的是調節濕度和溫度。
幾十年來,佘世珍默默守護著野生揚子鱷。2016 年,她還獲得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頒發的“生態保護獎”。
兒子接下父母肩負的責任
雖然佘世珍老人如今身體還挺硬朗,但劃船到島上對她來說已不容易。去年,她的兒子張宏華接下了管護員的工作。揚子鱷產卵時,他會回來觀察、照顧。平時張宏華在外工作的時候,佘世珍在村里守著。
“我今年端午節回去把島上的樹枝和草砍了。”張宏華告訴記者,揚子鱷產卵之前會用附近的樹枝和草做窩,但有些較硬的竹枝和灌木對揚子鱷來說是個難題,如果窩做得不好,會影響卵孵化成功率。今年那只揚子鱷在島上產了32枚卵,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經過幾十年的保護,根據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統計,紅星保護點有野生揚子鱷20多只,這里已經成為揚子鱷安心生活的家園。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曹慶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