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月25日~26日,世界制造業大會將在合肥隆重舉行。屆時世界500強企業領袖、兩院院士、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將齊聚一堂。作為承辦這一世界級峰會的“東道主”,合肥將接受來自世界的矚目,“合肥制造”也將在這一重量級舞臺上亮相。
“合肥制造”站立世界“潮頭”
合肥近幾年來在區域競爭的賽場上“黑馬”氣質漸顯。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統計顯示,2007年合肥GDP實現1334億元,省會城市排名第18位;2017年則增長到了7213.5億元,十年名義增長5.4倍,省會城市排名第九。
合肥的成功“逆襲”,背后“工業立市”戰略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合肥的崛起,也是一部“合肥制造”的進階史。
2005年,合肥首提“工業立市”;次年,這一思路作為頭號方略寫進“十一五規劃”。隨后,合肥出臺系列支持工業發展的政策,力度罕有,產業突破也就此開始。
2010年,合肥家電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成為合肥第一個千億產業。2011年,合肥超越青島、順德,成為全國家電最大的生產基地,并蟬聯全國四大家電基地首位。2012年、2015年,合肥裝備制造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陸續突破千億大關。2016年,合肥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大關。2017年,合肥工業占GDP比重達40.9%,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6.3%。
如今,合肥已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去年,合肥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正式躋身制造業“國家隊”,而這也是國家對合肥多年來實施制造業優先發展戰略的檢驗和肯定。
未來五年,合肥市將推動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光伏太陽能、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世界級產業集群,促進汽車、家電、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升級成為全球制造研發基地,搶占量子信息、大數據、機器人、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合肥制造將謀求更高層級的發展。
“等位對接”舒城杭埠迎風口
近年來,合肥的城市量級在不斷升級,在沿海沿江產業內遷和國際產業分工中,合肥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也為合肥都市圈“成員”提供等位承接的機會。
舒城就是其中頗為醒目的“成員”之一。舒城是合肥經濟圈發展的銜接節點城市,是合肥以南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所謂“合肥發展向南走,舒城杭埠是風口”。舒城產業基礎較好的杭埠鎮距離合肥濱湖新區僅30分鐘車程,無縫對接合肥主城,高鐵連通合肥都市圈,區位可謂“不在合肥勝似合肥”。多年來,舒城一直積極融入大合肥產業發展生態圈。
2016年2月,舒城縣人民政府與華夏幸福就舒城產業新城項目合作正式簽約。按照約定,在35年的合作時間內,雙方將通力合作,力求打造出一座產城一體的新城。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幸福作為國內民營企業中實踐產業新城PPP模式的先行者,此前已成功打造固安、大廠等明星產業新城。此次落子舒城,引來極大期待。按照“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PPP市場化運作模式,華夏幸福將從規劃設計、土地整理、基礎設施與公共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服務及城市運營等六大領域,為舒城產業新城量身定制一體化解決方案。
這開辟了合肥都市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也標志著舒城縣在對接合肥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產業“補鏈”助力大合肥發展
按照規劃,舒城產業新城整體格局為“東城西產”,被華夏幸福定義為“最像固安”的產業新城。
舒城產業新城自啟動即確定了重點發展方向,將打造三大產業集群: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為主的光電顯示產業集群,以整車及專用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自動化生產線及機床為主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將致力于打造大合肥科技產業對接先導區。
這一重點方向的確立,背后有著嚴密的邏輯。舒城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以精準的產業規劃研究實力在業內聞名。其擁有國內頂尖產業規劃研究團隊——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整合麥肯錫、波士頓咨詢等國際頂尖戰略咨詢機構,研判前沿產業發展趨勢。每一座產業新城的產業方向的確定,都結合區域本身產業基礎及區域、地方需求和城市產業政策。
舒城產業新城基于承接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同時主動承接合肥中心城區的產業外溢,與合肥現有的裝備制造、集成電路等產業形成“補鏈”,以引領合肥南部區域產業發展和經濟崛起。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舒城產業新城已初具雛形。截至目前,產業新城已累計簽約超過30家,簽約投資額超12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吸引了天翌光電、寶優際等一大批整機、模組及配套等優質企業落戶。與此同時,一個以整車及專用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正在新城內蓬勃壯大。截至目前,已先后引入了南德汽車、岳森、圖騰等一批專用車及汽車配套項目。
產業新城的推進為舒城縣產業轉型與經濟升級提供了路徑,也為大合肥產業發展提供助力。不僅如此,通過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舒城產業新城正致力成為活力生長、產城一體、綠色生態、活力共享的城市,構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這也為合肥都市圈產城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本。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胡霞利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