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很多人自發趕赴受災地區開展抗震救災,這其中就包括我省滁州市來安縣人張平。在震區的救援和重建的時光,張平痛并欣慰著。今年“5·12”前夕,張平收到了兩封邀請函,一封來自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封來自廣元市政府,邀請他帶著愛人回去看看災后當地的發展?;氐阶约涸?ldquo;戰斗”過的地方,對張平來說除了回憶還有感恩。
為震區開挖自來水通道
2008 年“5·12”汶川地震發生時,在南京工作的張平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趕回了來安老家,與妻子王慧拿出28 萬多元積蓄購買了救災物資,又以住房作抵押貸款買了一臺挖掘機、租了兩輛汽車,連夜趕到急重災區青川縣開始救援。
回想起10 年前的事情,張平覺得就在眼前。汶川地震發生后,張平全家18 人到青川參加抗震救災與災后重建。他和侄子張忠、表弟章道全等幾個骨干,接下了青川縣抗震救災指揮部下達的一項緊急任務——10 天內挖通一條救災自來水管道地槽,解決災后30000 人的喝水問題。
張平精通各種工程機械,但在接下這項任務后,卻發現非常困難。“地面全是泥沙,下面全是石頭,進展速度很慢。”張平說,他們七天八夜輪流上崗,不刷牙、不洗臉、不洗澡,餓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礦泉水,冒著危險爭分奪秒干,終于提前兩天完成了任務,受到青川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和全國紅十字會的表彰。
張平說,由于災后條件艱苦、余震不斷,不能睡覺的他累得多次胃出血,當時有位好心的軍人從附近經過時把他送到了醫院。但在醫院輸液結束后,他又回到了工地。“當時情況比較緊急,也沒有想著留下那位好心人的電話,這次回去,希望能跟受邀部隊的人打聽一下,想跟他說聲謝謝。”張平說。
想看看自己修的漫水橋
汶川地震之后,張平一家在當地待了很長時間,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村在地震中受災嚴重。
地震導致東河口崩塌,很多人受災。張平說,地震后他們就在這個村附近干活。
東河口村在青竹江旁、紅石河下游,地震之前,當地村民都要劃著竹筏去對岸勞作和上學。“2008 年11 月的一天早上,我看到有個小孩在河里劃竹筏時一下子掉到了水里,我趕緊下去把他撈了起來。”張平說,那個場景讓已為人父的他非常難過。
夫妻倆痛下決心,賣掉了自己創辦的磚廠,前后花費了38 萬元,為那里的居民修建了一座漫水橋。經過技術人員的審核,2009 年5 月4日漫水橋完工。“橋修好時很多村民都過來了,有在上面喝茶的,有在上面逛逛的,還有的說‘我們都能在江中間走路了’。”這讓張平感到很欣慰,有當地人問他要不要給橋起個名字,他說那就叫“青川滁青橋”吧。5 月7 日,青川縣紅光鄉東河口村的李光陳告訴記者,當年災后物資運送不進來,修橋都是冒著很大的危險進行的,橋建成后確實幫了很多村民的忙,村民們也很感激。在應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邀請參加完紀念活動后,張平又要去廣元繼續參加活動,“這么多年都沒有去過了,去廣元的話肯定要去看看那座橋。”
無償救援只因心懷感恩
張平說,在汶川地震后,他又多次在發生地震的時候到震區參與救援,之所以這么做,都是出于一顆感恩的心。“我母親從小就跟我說要學會感恩,要多做善事。小時候我也受到很多幫助,包括我的孩子生病,也受到別人很多幫助。”張平說。
2013 年,四川蘆山發生地震時,張平又一次組隊趕赴現場救援,他們分別在蘆山縣城、清仁鄉、龍門鎮、太平鎮、雙石鎮安裝自來水86戶,修通了4 條自來水臨時管道,在大川鎮黑水河小牛勁原始森林與部隊工兵團配合苦戰7 天7 夜,清理了堵塞黑水河的20000 多方石塊,成功排除了險情。
前前后后在災區度過了3 年多時光、花費了387 萬元的張平說,此后他就沒有再回過四川了,“一方面我覺得我的志愿工作也完成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我也要回歸正常生活了。”
如今54 歲的張平依然利用自己的技術,開著工程車在來安縣的工地上忙碌著賺錢養家。這些年在救災中落下的病根也在困擾著他,讓他感到身體大不如前。不過,對于這些他都無怨無悔。
這一次受邀回四川參加紀念活動,張平還是很激動的,他又可以看到很多老朋友了,“5 月9 號就出發,和我愛人一起,回去好好看看。”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