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在社交平臺有不少網(wǎng)民發(fā)帖吐槽在某生活服務平臺上遭遇“天價開鎖套路”,而套路也都不盡相同,平臺上開鎖商家在頁面內掛上低價團購服務引流,上門后,面對消費者通過模糊報價、強制換鎖、脫離平臺交易等手段,收取高額費用。
模糊報價后強制換鎖,收費近千元
5月31日深夜,蘇州的趙女士回家時忘帶鑰匙,而熟睡中的男友未能及時開門。趙女士隨即在某生活服務平臺搜索開鎖服務。她回憶,涉事商家位于平臺推薦頁前列。趙女士提供的截圖顯示,該商家頁面有數(shù)十條團購鏈接,標價從27元至500余元不等。“點開團購后,頁面下方提示‘不要直接下單,先電話咨詢’,”趙女士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她按指引撥通商家電話,“電話里對方未明確告知費用,只說需現(xiàn)場查看情況。”
開鎖師傅到場后,并未向趙女士出示任何執(zhí)業(yè)證件便開始操作。“他簡單弄了幾下,就說必須暴力拆鎖才能開,接著就開始撬門把手。”趙女士稱,她當即詢問費用,“對方依然含糊其辭,只說‘換鎖也就兩三百塊錢’。”考慮到深夜不便且報價尚能接受,趙女士便未阻止。然而,鎖具更換完畢后,報價卻讓她“傻了眼”——包括暴力開鎖、更換把手、安裝、上門等四項費用,總計952元。趙女士表示,出于凌晨時分的個人安全考慮,她無奈按對方要求支付了費用,“交易也沒有通過平臺,他出示了個人收款碼,且未提供正規(guī)發(fā)票,只有一張手寫票據(jù)。”事后,趙女士在淘寶查詢同款門把手,“型號完全一致的只需40-50元,貴的也才60多,他卻收了我355元。”
未經(jīng)同意強換鎖具,涉事商家竟為“異常經(jīng)營”
6月29日下午,陜西的郭女士通過同一平臺下單開鎖服務,遭遇更強勢套路。“他(開鎖師傅)根本沒溝通能否開鎖,直接撬壞了門鎖!”郭女士描述,師傅簡單嘗試后便以“開不了”為由,未經(jīng)她同意強行拆卸舊鎖更換全套新鎖。過程中,面對郭女士追問費用,師傅始終含糊回應“自己看平臺”。換鎖過程極快,結束后師傅立即索要623元(含鎖芯、門把手等配件費),遠超郭女士“最多100元”的預期,且無法開具發(fā)票。
更令郭女士震驚的是,她向12315投訴后,監(jiān)管部門核實反饋——該商家在2024年已被列入經(jīng)營異常名錄。“平臺為何允許這種商家持續(xù)經(jīng)營?”郭女士憤慨道。
技術開鎖后“天價”收費,遠超市場價
無獨有偶,深圳市民林先生近日也在同一平臺遭遇類似套路。6月27日晚,林先生因急事出門,鎖門后發(fā)現(xiàn)鑰匙和隨身物品遺落家中,家人也都在上班。情急之下,他通過該平臺聯(lián)系了一家排名靠前的開鎖商家。“商家頁面團購基本都是30元,明顯是低價引流,”林先生稱,“開鎖具體費用需電話咨詢,但在電話咨詢時對方完全不提價格。”
林先生回憶,開鎖師傅很快上門,但并未出示證件或說明價格。“他講了一堆專業(yè)術語,說我這是C級液壓鎖,然后就開始嘗試。”林先生氣憤地表示,初次找人開鎖,他也不了解其中門道,“想著普通門鎖又沒反鎖,開鎖能要多少錢?”然而,師傅簡單操作后聲稱可能需暴力破拆,但會“盡量不破壞鎖芯”。著急出門的林先生便同意了。隨后,林先生看到師傅用氣囊撐開門縫,再用卡片捅了幾下,門便被打開,“沒等我反應,他就進了屋。”林先生未細想,但當師傅要求線下交易、不走平臺時,報出的金額卻令他震驚,“他出示個人收款碼,張口就要2178元!但趕時間加上擔心安全,我只好付了錢。”事后,林先生咨詢了一家有資質的線下開鎖店,“老板明確告訴我,這種鎖80塊絕對能搞定。”
市民自己換鎖省了“大幾百”
7月17日,大皖新聞記者聯(lián)系上合肥市民朱先生,他表示,近日家里的鎖壞掉了,于是他通過網(wǎng)購平臺查詢,發(fā)現(xiàn)上門換鎖的價格都比較便宜。于是他“一開始找了換鎖的維修師傅過來,然后他給我講了一大堆鎖的專業(yè)術語,聽起來很‘高大上’。”朱先生回憶說,修鎖師傅說,換鎖涉及3個部分,中間的鎖芯、門外的把手還有其他附件,這三部分都是分項報價的。如果3個都換,再加上上門服務費,價格要在600到800元。這已經(jīng)遠遠超過網(wǎng)購平臺上的價格了。
“從我的直覺上來講,我覺得這個鎖的價值不應該太貴。因為無論從那個用的材料上,還是加工工藝上,它不足以支撐著說大幾百塊錢的價格。”朱先生說,于是,他決定自己換。他在網(wǎng)購平臺上自己購買了靠譜的鎖。自學換鎖的流程后,他自己成功換了自家的鎖。“我自己購買了師傅介紹的名牌鎖,自己換下來,才170元左右。”朱先生說,這和當初換鎖師傅的報價,省了3倍左右的價錢。
通過自己“教科書”式的換鎖,朱先生感覺,換鎖市場“價格上這上面感覺很混亂,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換鎖師傅)有可能就是根據(jù)個人的一些這個喜好來去收費。”
律師觀點
安徽美林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羅風玲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如果商家確實存在借由低價引流、借口加價等行為,最終以高價與消費者進行交易,可能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條經(jīng)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三條經(jīng)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第十四條第四款規(guī)定經(jīng)營者不得有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jīng)營者與其進行交易。
羅風玲也直言,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七條電子商務平臺經(jīng)營者應當要求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jīng)營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聯(lián)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以及第三十八條電子商務平臺經(jīng)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jīng)營者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或者有其他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平臺內經(jīng)營者承擔連帶責任。平臺未盡審查義務,未及時驗證商家開鎖服務的營業(yè)執(zhí)照和公安備案,未監(jiān)管商家低價引流等行為,可能需承擔連帶責任。羅風玲表示,在上述案例中,平臺未盡審查義務,未及時驗證商家開鎖服務的營業(yè)執(zhí)照和公安備案,未監(jiān)管商家低價引流等行為,可能需承擔連帶責任。
當消費者面對“天價開鎖”套路時,羅風玲也向消費者提出建議,首先應當及時錄音錄像,保留支付憑證、聊天記錄等原始憑證。及時與商家進行溝通,說明不合理價格,要求退款或進行其他協(xié)商工作。同時向電商平臺進行反饋,提交相應證據(jù)材料進行佐證,通過平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向屬地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消費者協(xié)會等有關部門投訴。必要時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實習生 袁昕亮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