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經開區,這片曾以工業心臟躍動的土地,正以嶄新姿態向未來舒展。從機械臂的精準靈動到社區晚年的溫馨安然,再到書頁翻動間的精神棲息,一條融合科技、民生與文化的多彩畫卷,在運河之畔徐徐鋪展。
科技常經開:工業脊梁的智慧蛻變
常州經開區,科技創新的脈搏跳動不息。
走進鼎智科技,精密電機如無聲的“超能力心臟”,驅動著全球機器人揮灑自如——它們或彈奏鋼琴,或與人玩起“剪刀石頭布”,其背后絲桿步進電機已占據國內鰲頭,全球市場亦傲居第二。不遠處,江蘇日盈電子研發的柔性電子皮膚正將科幻融入現實。這層“皮膚”能敏銳感知壓力、溫度與形變,為機器人裝上“敏感神經”,使操作精度陡然提升;貼附人體,它又成為健康“守夜人”,脈搏的細微律動皆可轉化為守護數據。
中車戚墅堰廠區里,百年“活化石”正煥發新機。從“東風”系列機車牽引中國鐵路五次大提速的鏗鏘歷史,到“一帶一路”上馳騁的“中國制造”新名片,再到如今變身為可觸摸的“行走工業博物館”,老廠區講述著從“制造”向“智造”的深刻嬗變。
科技不止于創造,更在于再造。在光大環保技術裝備公司,廢舊動力電池的涅槃之旅充滿智慧:它們先在“緩沖候車室”有序排隊,繼而于無氧環境中被安全破碎,再經特殊熱處理“烘烤”出珍貴成分,最后通過精密篩分提煉“黑粉”。有害尾氣亦被層層凈化,科技讓循環經濟煥發綠色生機。
幸福常經開:溫情脈脈的城市肌理
幸福,是常州經開區最溫暖的底色。
戚墅堰工房南區東方社區,這座擁有六十載歲月的“高齡”小區,卻因智慧注入而成為養老典范。社區大數據中心如同無形的守護者,通過智能門磁、燃氣報警、煙感系統與老人腕上的手環緊密相連——家中用水若兩日未動,警報即刻直達平臺。平坦的康養步道延伸至中醫服務點,高齡老人健康數據實時共享,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集“智能康養、居家安養、社區助養、機構醫養”于一體,讓“老有所養、養有所樂”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
更令人稱奇的是,傳統印象中喧囂的垃圾處理廠,在光大環境常州項目區卻化為一座溫情“社區公園”。籃球場上少年躍動,孩童笑聲回蕩,老人悠然沐浴陽光。圖書館、咖啡廳、環保科普館免費開放,工業旅游路線生動展示“變廢為寶”的魔法。作為全國首個開放式垃圾發電廠,它成功消解“鄰避”困境,成為城市共生共榮的溫暖注腳。
戚大街巷弄深處,升騰著最撫慰人心的煙火氣。六角亭小籠包薄皮裹著滾燙鮮湯,輕咬一口,汁水四溢,惹得游子白鹿也念念不忘。老街改造提升后,既留住乾隆年間運河四大集市的繁華記憶,又與現代生活氣息無縫交融,成為文化味醇厚的網紅地標。
文韻常經開:精神棲居的詩意空間
常州經開區的精神高地,在湖畔“風車”下迎風舒展。
云湖之畔,經開區文化活動中心以5.5萬平方米的體量,借青瓦幕墻勾勒出江南獨有的詩意輪廓。三片巨型“風葉”內部,圖書館彌漫著咖啡與墨香,文化館流動著藝術光影,報告廳激蕩著思想回響——這里沒有KPI的追趕,唯有精神松弛的吐納。就連熱門綜藝《奔跑吧》也選擇在此駐足,汲取靈感。
毗鄰的常青里文化旅游街區,則巧妙將“公園”與“商業”的邊界消融。購物、美食、拍照打卡與沉浸式文化體驗,在此如散步般愜意自在。自去年底揭開面紗,它迅疾成為年輕人“城市微度假”的頂流目的地。當夜幕降臨,華燈點燃街區,夜購、夜食、夜娛、夜讀……交織成“夜常州”的璀璨心跳。6月21日夏夜,一場狂想音樂會即將在此點燃激情,以躍動音符喚醒沉睡的多巴胺,邀全城共赴夏夜之約。
當科技賦能智造,工業重鎮挺立創新潮頭;當智慧浸潤日常,老舊社區綻放適老新顏;當文韻滋養生活,精神家園在湖畔“風車”下迎風舒展——常州經開區正以科技為筆、幸福為墨、文化為魂,在古老運河畔譜寫產城融合的新華章。
這片土地上,機器的節奏與民生的脈動同頻,往昔的榮光與未來的憧憬共振。經開區悄然證明:工業的厚重與人文的輕盈可共舞,硬核的創新與柔軟的關懷能共存,一個真正值得安放生活與夢想的地方,正在這里拔節生長。
大皖新聞記者 張思平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