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一條哈達系兩城。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吹響對口援藏號角,鎮江與拉薩達孜之間,筑起一座跨越近4000公里的"連心橋"。十批92名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奔赴,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虎峰”達孜,與雄渾蒼茫的每一座山峰、每一座冰川不期而遇,10.48億元援助資金精準落地,166個援藏項目扎根達孜。
青稞新綠的季節,第十批鎮江援藏干部圓滿完成任務,即將歸來。“雪域高原情深長,鎮江援藏譜新章”集中推介達孜活動日前舉行,記者深入園區、醫院、企業、社區、村莊等開展行進式、嵌入式采訪,聆聽“鎮江人”踏上高原,扎根西藏、建功立業的鏗鏘足音。
青稞新釀促振興
達孜區邦堆鄉拉薩河旁,一座融合藏式風格的白色建筑群拔地而起。全國最大的產業援藏項目——由鎮江市援藏工作組引進的拉薩朗熱酒村項目進入投產倒計時。項目總投資超10億元,預計8月建成投產,構建集“生產研發、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于一體的鄉村經濟新業態。
“我們圍繞‘高標準定位、高起點謀劃、高速度建設’的總體要求,真正將項目打造成西藏的示范名片。”拉薩朗熱酒村項目管理部部長王亞慶介紹,投產后可年產成品酒5000噸以上,產值超10億元,構建以“藏之藍”為主導品系,以藏之藍輕養系列、文創系列為補充的洋河股份產品新矩陣,讓地產青稞變“金稞”,帶動青稞酒產業集群發展。
“建設過程中,鎮江援藏干部就像項目的‘父母’一樣操心。”王亞慶告訴記者,3年來,鎮江援藏工作組全程保障項目建設,先后解決水、電、天然氣、污水處理等一系列問題,幫助企業克服了開工遭遇疫情、基礎設施空白等諸多困難,讓青稞酒香飄產業援藏新路。
即將投產的朗熱酒村項目,采用“產城融合、酒村融合、酒旅融合”模式,諸多業態將為當地帶來新增就業崗位近500個。附近的邦堆鄉鄉村振興示范項目也如火如荼開展,在鎮江援藏工作組和洋河股份的助力下,當地閑置資產得以盤活,村集體經濟收入顯著提升。
為推動達孜從“輸血依賴”向“內生增長”轉變,鎮江市援藏工作組先后組織專業隊伍10余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開展招商引資活動。總投資7.2億元的盛世未來城項目、總投資1.4億元的新動能產業園項目等正在密集推進。
清泉入戶潤民心
擰開水龍頭,水流汩汩涌出,拉薩市達孜區雪鄉扎西崗村六組的曲尼卓瑪看著女兒舀起清水、熬上酥油茶,笑意漫上眼角,“現在的水很清澈!”
曲尼卓瑪告訴記者,由于水源不穩定和設施老化等原因,過去每到雨季,家里的水都得沉淀一段時間再用,水質依然不好,“含沙量高,煮出來的茶都有一點泥巴味。”
轉機始于去年。鎮江市援藏工作組組長,達孜區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區長湯杲在走訪中發現偏遠地區農牧民群眾飲水難、水難飲問題后,帶領工作組積極順應群眾需求,多次邀請專業技術人員赴現場察看,并到村組及藏族同胞家中調研。
很快,健康飲水工程(一期)項目正式實施,達孜區6個村民小組13個取水點完成維修、提升,生活飲用水43項常規標準全部合格,423戶1667人從此喝上了“干凈水、安心水”。緊接著,健康飲水工程二期項目在鎮江市援藏工作組的謀劃下緊密推進,即將造福更多達孜百姓。
在鎮江援藏整體布局中,健康飲水工程是“精準滴灌”理念的縮影。3年來,鎮江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組累計實施邦堆鄉鄉村振興示范、群眾文藝活動中心提升改造、葉巴村“幸福路”、溪橋工程等強基礎、促民生項目11個,惠及農牧民群眾8600余人,得到群眾真心點贊。
一副眼鏡“闖”高原
早上9點,拉薩披上金色陽光。達孜工業園區內,藏族青年次仁曲宗換上白大褂,熟練地啟動驗光儀。在她身后的玻璃柜臺中,陳列著上千款光學鏡片、太陽鏡、框架、隱形眼鏡、老花鏡、護目鏡,這里是西藏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現代眼鏡賣場——達孜·丹陽眼鏡城。
拉薩市年均日照時間長達3000小時以上,紫外線強烈,是白內障等眼科疾病高發區域;鎮江丹陽以“眼鏡之都”聞名遐邇,鏡片產量占全國總量70%。在鎮江援藏工作者的牽線搭橋下,達孜·丹陽眼鏡城落戶達孜工業園區,2000多平方米的經營面積內,設置有科普體驗館、丹陽眼鏡文化長廊、精品銷售區及驗光配鏡區,實現“企業有市場、群眾得實惠、地方增產業”。
“憑借丹陽眼鏡堅實的產業優勢,我們建立了穩定的產品供應渠道。”達孜·丹陽眼鏡城負責人張海清介紹,這里配備全自動進口驗光配鏡設備、全自動進口鏡片加工設備以及其他先進的配套設備,多名國家二級驗光技師、加工師坐鎮,成為周邊各族群眾選購眼鏡的首選地。
小眼鏡轉動大民生。張海清告訴記者,目前17位工作人員中,有15位是本地藏族同胞,公司免費將員工送到丹陽接受系統培訓課程,有的員工從農牧民轉型為專業選鏡配鏡的技術人員,徹底告別“靠天吃飯”的生活,“每個月收入5000元左右,包吃包住,還有銷售獎勵和提成,在這里是很不錯的工作。”
當“日光城”遇見“眼鏡之都”,更多暖心故事正在上演。每個學期,眼鏡城都會組織員工到周邊縣區的學校開展免費視力篩查、科普講座等活動,攜手丹陽鏡片企業開展多場公益活動,向西藏喜馬拉雅登山學校、達孜中學、達孜區中心小學等捐贈了近5000副眼鏡產品。達孜·丹陽眼鏡城還結合西藏地區高發眼疾的特征,因地制宜打造全公益性質的“眼健康科普體驗館”。
雪域綻放"醫療格桑"
日前,達孜區市民陳女士到達孜區人民醫院就診,在江蘇省第十七批援藏醫療隊影像科醫師於建軍的指導下,達孜區人民醫院開展該區首例增強CT造影檢查,填補了達孜區醫療影像技術的空白。
一批批醫療援藏人員,帶來高原上的“永續”守護。江蘇省第十七批援藏醫療隊鎮江組組長王輝介紹,第十七批援藏醫療隊鎮江組隊員來自3家鎮江市三甲醫院,既有急診、消化、醫學影像方面的專家,也有財務、醫院管理方面的人才,不光帶去醫療技術,還分享管理經驗,提升醫院制度建設水平。
幫助當地醫生學會“造血”,是鎮江援藏醫生共同的心愿。通過“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等形式,10位當地醫師有了“鎮江師父”。如今,兒童頭面部外傷美容縫合、體表腫塊切除術后美容縫合、肌腱損傷吻合術、CT增強造影、腸鏡檢查等5項新技術新項目在當地落地,“鎮江經驗”“鎮江技術”推動達孜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升級。
籌建具有藏西醫結合特色的康復醫學科,成為這批援藏醫療團隊的重點任務。“我們制定3年建設目標,送4名藏醫師赴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及鎮江黎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進修培訓、提升技術。”王輝介紹,此外,團隊分批選送病理、眼科、護理、超聲等專科優秀青年骨干人才共9人赴拉薩市、鎮江市進修培訓。
科室建好了、醫技力量強了,醫療衛生事業在達孜一步步走上正軌,但援藏醫療隊的心愿遠不止于此。拉薩市城關區、拉薩師范高專、達孜區邦堆鄉、唐嘎鄉……醫療隊入村、入寺、入校,開展送醫藥、送健康免費義診、宣傳及各類保障26余次,2500人次受益,免費發放藥品6.5萬余元,“心佑工程”“康馨工程”等深入百姓身邊,護佑雪域高原群眾的生命健康。
【記者手記】 把生命年輪刻在雪域高原
站在海拔超過4500米的扎葉巴寺懸崖邊,山風獵獵,經幡翻飛。腳下是鎮江援藏工作組投資9000多萬元打造的扎葉巴文化旅游景區,藏式民宿沿著援藏項目所修建的“幸福路”在山間錯落排列。
遠處,邦堆鄉朗熱酒村的白色建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鎮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奔波協調了3年,這個全國最大的產業類援藏項目即將投產,青稞白酒產業集群蓄勢破土。
這一刻,30年的光陰在拉薩河谷奔涌澎湃。
雪域古城,圣地拉薩。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虎峰”——達孜工作生活,對于久居平原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而對鎮江援藏工作組來說,深入高原,“缺氧”只是“第一步”,追夢的人,注定要走得更遠。
采訪中,皮膚黢黑、高原紅“上臉”的援藏干部們很少提及環境的艱辛,3年過去了,他們喜歡上酥油茶,習慣了吃青稞糌粑,更對當地的文化與習俗如數家珍。從達孜第一條水泥路“鎮江路”到如今“四縱十橫”路網,從一片荒灘到西藏自治區首個省級工業園區,援藏干部始終是先進理念、方法的“播種機”,用“鎮江所能”解“達孜所需”。道路、園區、景點、醫院、學校……鎮江印記深深融入達孜大地,這背后是鎮江人接棒奔跑的一個又一個3年。
人人皆知的格桑花,在藏語中意為“美好的時光”。第一批鎮江援藏干部倪兆順回憶起30年前的歲月時表示:“很有意義,很值得!”第五批鎮江援藏干部孫沛然說,達孜的發展速度超乎其想象,“從拉薩通一條高速公路到林芝,現在也實現了。”
對口援藏3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卻在“虎峰”達孜的發展軌跡中,留下不可磨滅的豐碑。3年時間,對于鎮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來說,生命的幾道年輪,足以讓荒灘崛起產業高地,讓雪山涌出惠民清泉,讓他們與這片土地結下終身難忘的情誼。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這批援藏干部圓滿完成任務,達孜也成為他們口中“鎮江的第九板塊”。走過這里,你會感受藏族同胞的堅韌執著,更能體會到鎮江人的援藏情懷。
歸程亦是起點,第十一批鎮江援藏干部接棒在即,三十載援藏播撒的種子已在高原沃土綻放生機,這份“奮斗在高原”的責任感、榮譽感、幸福感,必將伴隨新時代的號角,續寫雪域長青的壯美篇章。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圖 / 邵丹
編輯 汪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