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shù)貢r間5月24日,導演馬塞爾·奧菲爾斯(Marcel Ophüls)在家中逝世,享壽97歲。他是德國名導馬克斯·奧菲爾斯的兒子,自己也因拍攝關(guān)于“二戰(zhàn)”的紀錄片《悲哀與憐憫》(Le chagrin et la pitié)享譽國際影壇。
2015年,馬塞爾·奧菲爾斯在柏林電影節(jié)領(lǐng)取終身成就獎。
《悲哀與憐憫》制作于上世紀60年代末,講述的是“二戰(zhàn)”時期發(fā)生在法國中南部大城克萊蒙費朗的故事。當時,法國淪陷,由納粹德國扶持的傀儡政權(quán)曾短暫駐扎于此,稍后才搬遷至距離該地不遠的維希。
奧菲爾斯用了兩年時間走訪當?shù)鼐用?,拍攝了大約90小時的素材,展示當?shù)貜钠胀ㄉ习嘧澹ń處?、理發(fā)師等)到小業(yè)主再到上流社會頂層人物各個階級中普遍都與納粹合作、勾結(jié)的歷史現(xiàn)象,徹底打破了“二戰(zhàn)”后戴高樂主義者鼓吹的“大眾抵抗”神話,即整個被占領(lǐng)的法國都以某種形式參與了對納粹德國的抵抗。
馬塞爾·奧菲爾斯于1927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六歲那年,父親馬克斯·奧菲爾斯意識到身為猶太人處境堪憂,于是帶著全家人逃到了法國,幾年后也讓小奧菲爾斯正式成為法國公民。沒過幾年,納粹的魔爪又伸到了法蘭西,他們?nèi)胰酥缓迷俅瘟魍觯氜D(zhuǎn)來到好萊塢發(fā)展。在那里,老奧菲爾斯成了蜚聲世界影壇的一代名導,拍攝了《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輪舞》《伯爵夫人的耳環(huán)》等作品。
戰(zhàn)后,馬塞爾·奧菲爾斯回到法國,子承父業(yè)。起初,他也嘗試拍攝過一些商業(yè)劇情片,但結(jié)果都不怎么成功,只能轉(zhuǎn)行當起法國國家廣播電視機構(gòu)的電視新聞片、紀錄片導演,沒想到反而做出了不小成績。
除了《悲哀與憐憫》之外,他還拍攝過北愛爾蘭沖突主題的紀錄片《失落感》(A Sense of Loss)、美國越戰(zhàn)主題的紀錄片《正義的記憶》(The Memory of Justice)等。
馬塞爾·奧菲爾斯憑借《終點旅店》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在1988年的紀錄片《終點旅店》(H?tel Terminus)中,馬塞爾·奧菲爾斯再次回歸納粹主題,將焦點對準了人稱“里昂屠夫”的納粹頭目克勞斯·巴比。該片終獲1989年第6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在此之后,他又將鏡頭對準兩德合并、巴爾干火藥桶等時事話題,十年前甚至還想過要和“新浪潮”名導讓-呂克·戈達爾合作拍攝一部關(guān)于巴以問題的紀錄片,但因為經(jīng)費關(guān)系未能如愿。(澎湃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