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一條“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動物全國僅剩一只”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更有民間動物保護組織發出10萬元懸賞尋找斑鱉。大皖記者近日了解到,安徽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呂順清教授投身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30年,參與過近百次野外調查與采集,足跡遍布全國超2/3的省區,自2007年起一直從事斑鱉保護工作。呂教授告訴記者,從個人角度出發,他并不十分鼓勵以懸賞方式尋找斑鱉。
正在曬背的雄性斑鱉
回憶:嘗試斑鱉“聯姻”最終失敗
2007年1月,呂順清開始參與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兩棲爬行動物項目工作,第一個任務便是參與斑鱉保護項目。
“2007年1月25日,我們看到了長沙動物園給蘇州動物園發的幾張照片,發現長沙動物園原來一只被認為是黿的雌性鱉,其實是斑鱉。當時我就和從澳大利亞來的一名博士立馬從蘇州乘飛機到長沙動物園,經現場判斷,就發現了那一只確實是雌性斑鱉。”呂教授回憶,當時他感到很興奮,覺得延續物種又有新希望了。
2007年8月初,中國動物園協會在哈爾濱召開的科學技術會上,蘇州動物園、長沙動物園、WCS中國兩棲爬行動物項目組、動物園協會四家達成共識:將蘇州動物園雄性斑鱉送到長沙動物園,通過人工授精方式以延續物種。呂教授稱,但后續考慮到人工授精可能對雄性斑鱉造成傷害,最終調整方案決定將長沙動物園發現的雌性斑鱉運至蘇州動物園進行自然交配繁育。
令呂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感到欣喜的是,2008年5月,在經過千里“聯姻”后長沙動物園內的雌性斑鱉順利抵達蘇州動物園,兩只斑鱉經過三四天的熟悉后很快在水下進行了交配。可遺憾的是,雌性斑鱉所產下的卵均未授精,無法被孵化。之后多次嘗試自然交配均未成功。直到2015年,無奈之下,呂教授及其他研究人員再次決定采取人工授精方式。
呂順清和工作人員將斑鱉從泥水中搬出
呂教授回憶,他們發現雄性斑鱉精子活性差并且生殖器受過嚴重損害,可能不再具備自然交配的能力。2019年,在一次人工授精過程中,雌性斑鱉在麻醉后不幸死亡。對于這一段經歷,呂教授至今仍感到遺憾,“那段時間因為我們一直守護它,守護了24小時不間斷地采取各種措施在急救,希望它能夠醒過來。”
在呂教授看來,這個項目從開始到最后這只雌性斑鱉不幸死亡,經歷了十三年,中外專家10多年中付出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大家希望能夠拯救這個物種,每個人都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但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如果不選擇嘗試,那僅存的這一對斑鱉也遲早有一天會走向死亡,到時一樣無法再挽回。“所以我選擇嘗試,那在最后的結果出來之前,總是有成功的希望的,所以問我后悔不后悔,那我肯定是不后悔的。”
呂順清和國外學者一同對斑鱉進行麻醉
生存現狀:全球已知存活斑鱉僅有兩只
呂教授介紹,目前全球已知存活斑鱉個體僅有2只,且2只均為雄性,另一只在越南。斑鱉分布范圍曾十分廣泛,從東亞地區向西一直延伸至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流域都有其存在痕跡,國內則主要分布在長江和紅河兩個流域。但如今,長江中下游即太湖流域環境變化巨大,已不具備斑鱉生存條件,且幾十年未發現其蹤跡。按照國際保護組織標準,野外50年未發現即可宣布物種滅絕。“現在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云南的紅河流域,因為它近二三十年還是有野外個體被發現的。雖然其整體環境也被破壞得有點嚴重了,但還不至于到斑鱉沒法生存的地步,通過我們多年的調查發現,應該整個紅河流域特別是我們國內這一段還是有很多地方斑鱉是能夠生存下去的。”
談及斑鱉瀕臨滅絕的因素,呂教授表示,棲息地的喪失和棲息地的質量下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人為捕捉等其他因素影響相對較小。呂教授補充到,除了這些因素,還存在人為忽略的問題。1873年斑鱉被命名后,因幼體與中華鱉相似、成年體與黿相似,被誤認為是同一物種,未得到獨立保護。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蘇州科技學院的趙肯堂教授通過研究證明斑鱉是獨立物種,國內才逐漸關注并開始保護,但此時斑鱉已極度瀕危。
延續物種:克隆與野外尋找雙路徑
呂教授告訴記者,目前,延續斑鱉物種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克隆技術突破后,利用現有雄性斑鱉進行克隆;二是在野外找到斑鱉,通過自然繁育或人工授精延續物種。但呂教授無奈的說:“我們這個斑鱉人工繁育項目從事了10多年,現在這只雄性斑鱉所產生的精子的活性是非常低的,而且它的那個生殖器受過很嚴重的傷,所以一定意義上它自己不具備自然交配繁育的能力了。”
呂教授表示,如果未來還能發現新的斑鱉個體或者種群,首先要采取的保護措施就是就地保護,其次再考慮下一步的措施。“我們可以追蹤監測它,但是不干涉它。在就地保護的情況下,我們再來判斷它是一只雄的還是雌的。如果是雌性,看有沒有可能商討把越南的一只雄性斑鱉類也運到這個地方來或者是把我們的雌性斑鱉讓它順流而下到越南,讓兩個斑鱉遇到一起,看看有沒有可能自然繁殖。”
民間懸賞:利弊共存需審慎
對于民間組織參與斑鱉保護,呂教授給予肯定:“這些組織參與保護是好事,至少能夠引起公眾對斑鱉這個物種的重視,同時通過斑鱉也帶動我們國家整個野生動物保護甚至是生態環境保護。”然而,從個人角度出發,他并不十分鼓勵以懸賞方式尋找斑鱉。呂教授也表達出他的一些顧慮,“因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果這些非專業的人員到野外去找,他采取的方式可能不一定合法,查找的地點也可能不合法,另外他一旦發現了以后,在抓捕過程中也可能對這個動物本身造成傷害。”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實習生 童春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