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的含量再次加重。圍繞科技創新這一焦點議題,參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人工智能、人才建設等方面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彭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 彭壽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彭壽對此十分關注,他認為,應當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80%,通過科技創新,要讓傳統產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彭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擔任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科技委主任,近年來,他帶領科研團隊成功量產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成功應用于三折疊手機、可卷曲車載顯示等全球首發,推動了我國玻璃材料規模化制造進入微米級時代。“可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離不開科技創新。”
彭壽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其中,大科學裝置作為前沿性、戰略性基礎研究的承載平臺,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打通“科學發現—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創新閉環的關鍵支撐。“應當提升大科學裝置的創新效能,賦能新質生產力。”彭壽介紹,目前,我國布局建設、在建和運行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量超70個,但也存在運行維護經費不足等現狀。對此,他建議依托現有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行業專用大科學裝置平臺,由行業領軍科技型企業主導,產業鏈上下游優勢創新力量參與,增強材料定向研發能力。
“依托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大科學裝置創新集群,與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區域實驗室等協同聯動。”與此同時,彭壽還建議積極探索設立大科學裝置產業聯合基金,發現一批高質量、高價值專利項目,培育一批高成長、潛力大的產業項目,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要在人工智能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全國人大代表 寧波
202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這一內容,全國人大代表、蕪湖市委書記寧波印象深刻。“2024年,安徽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生動縮影。”
今年,寧波十分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行動。眾所周知,算力為人工智能提供動力。蕪湖數據中心集群是國家“東數西算”長三角樞紐兩大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數據中心集群。
近年來,蕪湖市加快打造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城市,布局各類算力供給。“目前,我們已經吸引了三大運營商,以及華為、抖音等在蕪湖集聚,智算規模達到10000P。”寧波表示,借助這一優勢,蕪湖將為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安徽也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最近,DeepSeek、科大訊飛的星火大模型等紛紛出圈。寧波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必將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在人工智能的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同時,寧波還提出,科技創新是安徽最大的優勢。“安徽擁有一流的大院、大學、大所、大科學裝置,同時也擁有諸多科技領軍企業,我想我們完全有能力建立健全從0到1,從1到100的科技創新全鏈條。”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建卓越工程師隊伍解決“卡脖子”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永飛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永飛關注中國制造業中的“卡脖子”問題。“在工程技術界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建設卓越工程師隊伍,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鄭永飛認為,廣大工程科技人員在解決技術難題、“卡脖子”問題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壯大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貢獻智慧力量。
“卡脖子技術本質上是我國制造業中的工程技術難點、堵點與弱點,這些技術并非世界上無人掌握,而是發達國家能夠制造且質量上乘。”鄭永飛說,我國雖能制造,但有一定的質量差距。比如汽車、飛機的發動機、集成電路芯片等領域。
鄭永飛認為,國家相關部門應出臺針對工程技術界的、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評價體系。鼓勵工程技術領域的人員發揚工匠精神,不斷進取,同時建立卓越工程師隊伍,這一系列舉措都需要通過合理的評價體系來實現。
同時,還要激勵工程技術界持之以恒地打造高質量材料。鄭永飛說,“因為材料和工藝是工程技術的關鍵,也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短板。只有具備過硬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才能在制造業中攻克卡脖子難題。”
鄭永飛說,“在一些復雜工藝和材料,如汽車發動機、電動車續航等關鍵領域,不能試圖繞道或跨越式發展,而應扎扎實實練好工藝,持之以恒地打造高質量材料,建設卓越工程師隊伍,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許禮進: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化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 許禮進
要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全面普及和應用,需要進一步發展工業互聯網,構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全國政協委員許禮進認為,工業互聯網是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基礎設施,為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支撐,需要推動規模化發展。
許禮進通過調研發現,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面臨挑戰,如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行業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不夠、工業互聯網標準體系不全、復合型人才支撐力度不足、中小企業轉型意愿不高。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許禮進說,要集中力量支持平臺核心技術研究,突破關鍵基礎技術短板,強化基礎軟硬件工程化攻關。同時,支持產學研各方開展前瞻性研究,加快平臺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融合創新,突破技術邊界,拓展應用范圍。
其次,要持續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進園區、進基地、進集群等實踐活動,面向重點行業、重點場景,鼓勵各地協同完善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通用工具、機理模型、知識軟件等圖譜清單,支持培育一批標準化、模塊化的“平臺+”優質項目,推廣成功經驗,提升行業解決方案的供應能力。
圍繞“平臺+園區”、“平臺+雙碳”等重點領域,建議市場監督部門整合現有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激勵地方推進標準研制。激勵企業完善平臺建設,增強工業數據的開發與應用,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促進企業優化發展。
許禮進還建議教育部支持高校和職業學院建設工業互聯網相關專業,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重點技術基礎研究,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開展一體化交叉式人才培養。“鼓勵各地發揮創新應用中心、科研院所、高校、金融機構等載體優勢,吸引綜合型人才入駐或開展合作。”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姚一鳴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