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哪吒之魔童鬧海》成為現(xiàn)象級的熱映影片,這部電影的主角哪吒在古典小說中最詳細完整的描寫就在名著《封神演義》中——書中有專門的三回寫哪吒出身故事,文字非常生動。《封神演義》是影響力僅次于《西游記》的古典神魔小說代表作。
南開大學“南開講席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陳洪的新著《出仙入凡說封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以嚴謹、嚴肅的學術研究為基礎,以深入淺出為宗旨,揭示了《封神演義》深層的、有趣的內蘊。3月4日接受采訪時,陳洪表示,哪吒電影的改編非常成功,而封神故事里的殷郊其實“很有點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感覺”。
《封神演義》在一流半到二流之間
哪吒電影的改編借鑒了古龍的小說
談到《封神演義》這部小說,陳洪教授說:“《封神演義》中國文學史上不是一流小說,就是一流半到二流之間,所以說四大名著也罷,六大名著也罷,沒有《封神演義》。但是它在民間的影響力,跟《西游記》不相上下。”陳洪表示,《封神演義》在中國的社會、在民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國人的想象力都受它的影響,“《封神演義》背后文化的、思想的內涵很復雜,有些也是模糊不清的。學術界現(xiàn)在很多相關問題都沒搞明白,比如這部小說誰寫的,學術界沒有統(tǒng)一看法。”
“哪吒在早期印度佛經(jīng)里是咒語里的一個發(fā)音。后來傳入唐朝的佛經(jīng)里有一個人格神,就是像神仙一樣的,叫哪吒。這個哪吒其實挺簡單,他就是北方天王毗沙門的一個侍從。有說是他兒子的,有說是他孫子的,沒有固定說法。”陳洪教授表示,一直到晚唐,才開始有關于哪吒的故事,到宋朝,哪吒變得復雜起來,這個復雜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哪吒跟父親的關系,一個是哪吒的蓮花化身,“我們現(xiàn)在熟悉哪吒蓮花化身的形象,和他把骨肉都還給父母,這兩件事都是在宋朝,在中國人的傳說中出現(xiàn)的。后來越傳越生動,傳到明朝《封神演義》的作者的時代,哪吒還骨肉給父母、蓮花化身的故事已經(jīng)相當生動了,所以他寫在小說里。”
《出仙入凡說封神》書中哪吒插畫
陳洪教授分析電影《哪吒》時認為,第一部魔童的設定,是把古龍的武俠小說《絕代雙驕》江小魚與花無缺的情節(jié),嫁接到哪吒與敖丙身上,是成功的改編。“第二部《哪吒》電影的成功之處在于兩點,一是作為動畫電影,技術已經(jīng)接近于世界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高層面;二是突出了親情內容,親情的話題覆蓋社會的話題,容易在觀眾中激起共鳴。”
《出仙入凡說封神》書中殷郊插畫
寫成“兩頭堵”不容易被挑毛病
殷郊的故事很像莎士比亞悲劇
《封神演義》里面有很多有矛盾存在,比如做盡壞事的商紂王最后被封為天喜星,這其中是有一定保護色在里面的。陳洪教授認為,《封神演義》小說里的矛盾體現(xiàn)了古典小說的普遍特點。“一方面,很可能作者自己也沒想明白——中國古代小說很多都是作者自己沒怎么想明白,所以就有矛盾,比如《水滸傳》里宋江是好人還是壞人?他是梁山領袖,可是他又要接受招安。《西游記》孫悟空曾經(jīng)大鬧天宮,后來他保唐僧去取經(jīng),沿途的妖怪不少都是當初他的把兄弟,跟花果山猴子精沒有什么區(qū)別。也是矛盾。另一方面,寫成這種兩頭堵,這個小說不太容易被社會上那些拿著放大鏡的人挑毛病。”
關于《封神演義》人物殷郊的問題,陳洪表示,殷郊的形象在《封神演義》里內容并不太多,但在《封神演義》之前的《武王伐紂平話》里面殷郊是重要角色。“殷郊在《武王伐紂平話》里的形象,在《封神演義》里有一部分繼承,有一部分改變了。在《武王伐紂平話》里,殷郊處在一個巨大的矛盾的焦點上,他父親紂王因為寵幸妲己,很殘忍地殺了他的母親,又信了妲己的話斬草除根要殺他,他要給母親報仇就要殺父親,這就是一重倫理上的困境。他要殺他父親,他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只能去投靠周。周是他父母之邦的一個敵國,他要投降到敵人的陣營里,才能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正義。這里面就有點像《天龍八部》中蕭峰最后自殺,他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一邊是他的父母之邦,一邊是撫養(yǎng)他長大對他有深恩的,是跟他有仇但是又跟他現(xiàn)在的命運共同體。武俠小說從來沒有寫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武功蓋世最后自己了斷的,這就是金庸了不起的地方。”
《出仙入凡說封神》書中楊戩插畫
“殷郊就處在這么一個焦點上,而且《武王伐紂平話》中殷郊能力特別強,楊戩、哪吒在《武王伐紂平話》里面都沒有。殷郊使一把大斧,力大無窮,很多大事都是他解決的,最后殺紂王和殺妲己,別人出手解決不了,他親手砍死他父親,然后殺妲己報仇。在《武王伐紂平話》中殷郊處在聚光燈的焦點上,內心的斗爭和在矛盾面前的選擇,很有點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感覺,不是一般是非得失的問題,是內心的人格的掙扎。”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實習生 儲暢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