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大事,“官宣”必不可少。互聯網時代,有人在社交媒體宣告喜訊,有人拍視頻大方示愛,也有人“退回從前”,以一則結婚啟事開啟甜蜜人生。
結婚登報,原本是很多年前的潮流,卻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重燃熱度。很多年輕人曬出自己的登報啟事,一張新婚合照,幾行深情誓言,嵌在規整的報紙版面中,頗有幾分昭告天下的莊重。他們說,通過這種方式,找到了一種“復古紙質浪漫”。
有人說,所謂時尚,不過是幾十年前的潮流卷土重來。結婚登報,或許就是如此。每一代年輕人,都希望突破傳統的結婚形式,找到自己的專屬表達。如今婚禮錄像已不新鮮,全程直播也不鮮見,反倒是“復古的浪漫”讓人眼前一亮。追求獨特的儀式感、以復古來凸顯時尚感,結婚登報就成了一種新潮的儀式。
結婚登報成了新時尚(AI制圖)
細細想來,結婚登報意味深長。報紙作為傳統傳播媒介,有著很大的社會公信力,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和珍藏價值。報紙不可更改、撤銷,也會存檔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登報“官宣”,意味著向公眾傳達一種莊重嚴肅的聲明,也讓婚姻更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意。
網友金先生表示,登報的方式與眾不同,“鉛字印下的不僅是我們結婚的喜訊,更是一份可以長久保存的愛情信物。”網友小楊則對紙質版的東西有情結,“我是在領證當天登報結婚的,因此上報紙對我來說,就是‘特邀歷史與法律一同見證這一天’。”
這份見證,其實是一種“傳統的發明”。登報結婚于晚清時發軔、“五四”時形成風潮。回看百年前的結婚廣告,當時的青年并非只為營造浪漫,而是希望借此形成公眾表達,張揚自身對愛情自由、男女平等的進步主張。
當時的社會名流積極維新,征婚廣告、結婚登報成為婚俗變革之舉。1912年,章太炎大張旗鼓地在報紙上刊登征婚廣告,當天報紙被搶購一空。1923年,馮玉祥通過刊登征婚廣告,與李德全相識而結為伉儷。1927年,19歲的王映霞與郁達夫登報結婚,開始了中國現代史上一段著名的戀情。
“從前慢”的時代,文字含英咀華,結婚啟事更是不能含糊。細細品讀,雖寥寥數句,但都優美如詩,底蘊深厚。“兩姓聯姻,一堂締約”“桃花灼灼,宜室宜家”“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這些刊于報上的誓詞,古樸優雅,寓意吉祥,既表達了美好祝福,又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
這份復古的浪漫、文字中的深情,延續至今。報道中,95后的白女士和愛人結婚時,愛人親自撰寫登報啟事:“咸恒慶會,秦晉紹新。然白頭之約,何如初見莞爾。紅葉之盟,怎比當下尋常。已載鴛譜,祈祝永康。”如此古意,豈不是比層出不窮的互聯網熱詞更加沁人心脾?
可以想見,沒有極致深情、用心對待,寫不出如此感人佳句,沒有對愛人的尊重、對婚姻的信心,也不會鄭重其事登報。婚姻大事豈能兒戲,追求浪漫之外,更要有負責任的態度與行事。“紙短情長”,這不僅是一個浪漫宣言,更是一份責任擔當和公開承諾。
結婚登報,既復古又時尚。它滿足了年輕人對個性化的追求,又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愛情的美好、婚姻的莊重,永遠值得追求。
看到這里,如果你喜事將臨,是不是也想登報“官宣”呢?(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