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基于嫦娥五號玄武巖研究發現——20億年前月球存在弱磁場。
我國嫦娥五號任務在風暴洋區域采集了人類首批月球中緯度玄武巖樣品。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朱日祥和副研究員蔡書慧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的科研人員,對獲批的9顆毫米級玄武巖巖屑樣品開展了磁學分析。
研究顯示,月球在距今20億年前存在一個較弱的發電機過程,所產生的磁場強度為~2-4 μT。這表明,20億年前月球深部保持一定的熱對流或熱傳導且其驅動能量可能來源于內核結晶、進動、鈦鐵礦堆晶下沉等過程,具有活力的月球深部可能為月球年輕火山活動貢獻了一定熱量,日前,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月球磁場強度演化圖
據介紹,地球擁有一個天然的“護盾”——磁場,這得益于地球液態外核中導電流體的運動,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磁場發電機。這個磁場像一個巨大的保護傘,將地球緊緊包裹,有效抵御宇宙射線的侵襲,守護著地球的大氣層和水資源等宜居要素,為生命的繁衍生息創造了適宜的環境。而月球,這個曾經與地球有著相似磁場發電機的天體,其磁場演化歷程一直備受科學家關注。探究月球磁場發電機的奧秘,可以為剖析月球演化歷史提供重要依據。
(央視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