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26日播發調查報道,披露以色列軍方在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之初,放松旨在減少平民傷亡的交戰規則,繼而導致加沙地帶大量平民傷亡。
例如,允許以軍每次空襲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目標時,可以冒最多炸死20名平民的風險;如果目標是哈馬斯領導人,每次最多可以炸死100名平民。
12月24日,在約旦河西岸北部圖勒凱爾姆難民營,一名以色列士兵舉槍瞄準。新華社發(尼達爾·艾仕塔耶攝)
報道說,根據以軍2023年10月7日下午1時下達的命令,除了重點轟炸哈馬斯高級指揮官、彈藥庫和火箭彈發射器,以軍還大幅擴大打擊范圍,把級別最低的武裝人員也列為目標。即便這些普通武裝人員在家,身邊有親戚鄰居時,以軍也可以發起空襲,而不必等到他們獨自在外時。
《紐約時報》說,這種命令在以色列軍事史上沒有先例。以往與哈馬斯的沖突中,以軍人員獲準每次可以炸死至多5名平民。這一上限偶爾會提高到10人以上。實際造成的死亡人數往往高得多。
在這道命令下,以色列在本輪巴以沖突前7個星期向加沙地帶投射將近3萬枚彈藥,超過接下來8個月的總和。加沙地帶衛生部門說,空襲在頭兩個月最猛烈,導致1.5萬余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占迄今總死亡人數三分之一。
12月26日,在加沙地帶中部代爾拜拉赫,當地民眾悼念在以軍襲擊中喪生的記者。新華社發(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 攝)
《紐約時報》調查還發現,以色列嚴重弱化用于預防平民傷亡的保障制度,采用有缺陷的方法搜索目標和評估平民傷亡風險,經常不對造成平民傷亡的空襲作事后審查或懲罰相關責任人。
以軍用一個粗糙的統計模型評估平民傷害風險,而這個模型主要依賴對居民區手機信號作評估,武斷地認定,沒有手機信號,就沒有平民。
以軍自詡“世界上最有道德的軍隊”,理由之一是會在發動空襲前“敲屋頂”即實施警告性轟炸,或者打電話、發短信要求那里的巴勒斯坦民眾逃離,再炸毀建筑物。然而,從本輪軍事行動第一天起,以色列就大幅減少“敲屋頂”,改為直接轟炸。有時,以軍本可以使用更小或更精確的彈藥,卻投擲老式自由落體炸彈和重磅炸彈,以造成更大破壞。
12月22日,以軍轟炸加沙地帶后濃煙升起。新華社發(吉爾·科恩·馬根 攝)
從2023年11月起,在國際社會強烈抗議下,也因為彈藥消耗太快,以色列開始降低轟炸強度,并收緊了一些交戰規則。但這些規則仍然比沖突前寬松得多。
以軍在一份回應《紐約時報》調查結果的聲明中承認以軍交戰規則發生變化,但強調修改原因是本輪巴以沖突“前所未有”,幾乎無法與全球其他沖突相提并論,并歸咎于哈馬斯大規模襲擊以色列、藏身平民中間以及使用遍布加沙地帶的地道網絡。
(據新華國際頭條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