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報道 “雖然錢不多,但我希望去幫助曾經像我一樣經歷過迷茫的學弟學妹,獎勵那些暫時落后但堅韌不拔、仍然堅持著為目標不斷努力、追求進步的同學。”近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2019級華西臨床醫學專業的余一凡捐出3萬元,在華西臨床醫學院設立“精進不休”獎學金,專門獎給“后進生”。
余一凡。華西醫院供圖。
余一凡,24歲,今年6月從華西臨床醫學院畢業,已保送至北京大學醫學部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他捐出的3萬元來自本人所獲得的獎助學金,將獎給成績排名在25%之后的同學,每年資助6名學生,每名獎勵1000元。
余一凡設立獎學金的初衷,與求學經歷密不可分。余一凡來自四川崇州,進入華西臨床醫學院的前兩年,成績始終在中游水平。“大家的課業負擔都比較重,又要兼顧科研、搞好競賽,成績排名靠前的同學正反饋比較充足,更有堅持的動力,還沒有取得理想成績的同學就比較容易缺乏自信。”余一凡說,他和很多同學一樣,起初也因為自己不夠出眾而感到迷茫和焦慮。
余一凡。華西醫院供圖。
幸運的是,余一凡在良師益友幫助下,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科研之路。余一凡的第一位導師是神經內科的郝子龍副教授。初次見面,他與郝老師長談三個小時,探討做科研的初心。隨后,在郝老師的啟發和指導下,余一凡開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做準備。“郝老師會關注我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每次完成階段性目標,他都會肯定我的努力。”這份關懷讓余一凡體會到“正反饋”對一個滿懷熱情但又不懂如何發力的本科生的重要性,慢慢地在科研訓練中建立了信心。
“隨著進入高年級,在龔老師的指導下,我又參加了很多比賽,獲得了拓展視野的機會。龔老師放心地讓本科生去嘗試參與項目,鼓勵我們自由探索。”余一凡口中的“龔老師”正是影像學中心主任龔啟勇教授。從最初的迷茫和焦慮,到后來參加比賽獲獎、發表學術論文……回憶在華西度過的五年,余一凡說,正是老師的肯定與鼓勵幫助他不斷認識自己,不斷從自認為的“后進生”變成別人口中的“優秀學子”。
余一凡坦言,醫學給人帶來的壓力不僅在于專業課程的繁多與復雜,更深層的壓力來自漫長的反饋周期——學過的知識可能要在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價值,“求學過程中,大家容易把成績和獎項作為唯一的檢驗標準,一旦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便陷入懷疑和自我否定。”余一凡曾在招募科研項目成員時,收到一名低年級同學的郵件,這位同學因未被選中產生自我懷疑。余一凡立刻回復一封長信,肯定了對方的認真態度、解釋了項目特點,還叮囑了做科研的注意事項。
“設立這個獎學金,不是關注傳統意義上的卓越和優秀,而是鼓勵暫時落后但依舊渴望前行的人,我想讓它成為一種精神上的鼓勵:堅持是值得的,只要堅持下去,努力終究會被看見!”余一凡說。川觀新聞記者 魏馮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