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的時候,訂過一份關于學習的報紙。有一天,那份報紙詳細介紹了一個日本少女天才漫畫家的死亡。一個整版的篇幅。那時候雖然也看《圣斗士星矢》,也羞于看《美少女戰士》,但絕對不會思考鳥山明或者藤子·F·不二雄一張一張稿子畫漫畫的辛苦。那時候是唯結果論,好看有趣熱血燃之類的最重要。
漫畫家開始談自己的創作艱辛是后來的事。
火到不行的藤本樹在豆瓣的介紹就一行字:自由的精神病人。
我只看過一本《再見繪梨》,不知道有沒有自傳的性質。主題談不上高級,但是想法確實天馬行空。雖然我確實猜到了繪梨就是吸血鬼,再說,這故事講的不就是一個需要“常回原生家庭看看”的孩子,遇見了純愛吸血鬼,演繹了一個純真年代的莫須有的故事。
當然,藤本樹畢竟是1992年生人,被我猜到結尾,好像也沒什么值得自夸的。我確實沒法惡補全部,只能說藤本樹確實是個孩子,豆瓣的一行字介紹,也是貼切的。因為有些潦草的短篇,真的很難評價,畫風就像沒法評價有些書法藝術家的離奇走筆。
《驀然回首》豆瓣開分8.3分。藤本樹的熱度,直接把新海誠努力開拓的火熱日漫的標槍擲向藤本樹,和動畫版導演押山清高——你能想到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灌籃高手》等等眾多爆款日漫電影的原畫師。30塊錢看75分鐘電影,結果發現正片只有58分鐘,還有不少疑似PPT的畫頁插入。我倒不是說這是電影院詐騙,老實講這不到一個小時講圓了一個回頭看和向前看的雙重故事。
隔壁班突然冒出來的年級第一。可能就是你進取的動力,一個四格漫畫少女的假想敵,可能是自己的粉絲。一個e人和一個i人,完全有理由因為相同的熱愛走到一起。然后故事的主題性和那得體的配樂,一起指向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
LOOK BACK。
一個人不能總是期望得到依靠,一個人不能總是期望得到理解,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悲傷和孤獨的故事,只不過成年人可能越來越羞恥于這種相對年輕的表達方式,說到求不得怎么也得扯上點戰爭宗教和地緣政治,以無垠的沙漠和自由的天空為背景,讓希羅多德先生背書拍一部《英國病人》,如果只是《驀然回首》,就太像是徐志摩的情詩——不是它不真實,是它不夠你期待的深沉。
但是活了那么久的鄧布利多教授,即便身在魔法世界,面對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年輕人,也會喟嘆一句,年輕真好,可以愛得死去活來。但真正為成年人贊美的,則是和莉莉·波特擁有相同守護神的斯內普教授。我有時候覺得,村上春樹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就是因為他寫了太多年輕和沖動的感情,而瑞典文學院的評委們太多老年人。
有時候,那確實是一種妒忌。
可這世界的游戲規則,主要是中老年設計的。就像付航段子里的公共廁所大媽:喲喲喲喲喲,我都能當你奶奶,我什么沒見過。《驀然回首》片尾那個十幾分鐘的采訪,真的畫蛇添足,它掠奪了你回味一部電影的空間。讓你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更難驀然回首。(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