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開始幾集哈利·波特總在受虐,《哈利·波特》全套書籍和電影,都不低幼。其實真正應該擔心的,反而是大衛·耶茨接手的兩部電影,在一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讓影片的氣質趨向暗黑。
一個系列電影會陪伴人如此長的一段旅程,2002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公映的時候,我還是租的盜版碟;當然2011年《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也沒趕上影市最好的時光,起碼IMAX和3D還是新鮮的,但總體上它確實也部分見證了電影市場的魔法。
一個系列電影陪伴一大段人生,這和超級英雄電影,包括007電影都不同,因為現在大家還是會拿演員的童年和青年相比較,某種程度上,在一個造夢的世界里,確實存在一種共同成長。雖然可能你沒有那根魔杖,但你也搞不清為什么至今還記得,哈利和伏地魔的魔杖都使用了鳳凰的羽毛,不同的只是一個是冬青木,一個是紫杉木。
我的意思是,一支筆,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一本書,一個人,同樣可以像一根魔杖,作為你感受逝者如斯的記憶錨點。當斯內普教授因愛之名死去,他的黑袍幾乎是彩色的,起碼像甘道夫晉級后的白袍,耀眼。當電影里的很多人在現實中真的已經離開,一切就像是電影,比電影還要精彩。這種陪伴型影視作品,除了十年起步的季播劇,可能只有林克萊特導演,伊桑·霍克和朱莉·德爾佩帶來的“愛在”系列。哈利波特,從2001年到2011年,《愛在黎明破曉前》到《愛在日落黃昏時》是1995年到2013年,而另一部愛在將會在2028年。
這當然有不同,愛在系列是更長跨度的愛的總結性感受,而哈利·波特的演員們,幾乎像是一場十年真人秀,指向更多話題的疆域和邊界。而尤其讓人動容的是,這一切的起點,只是一個女人想給自己的孩子一份禮物。哈利·波特用魔法打敗魔法,生活里確實也需要這種持續的能量。
也許一周一部的節奏安排確實過于粉絲向,但那一撥同步長起來的孩子,可能已經身為人父身為人母,恬不知恥譬如我。當然,就不適合和10后去驚嘆"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和送信的貓頭鷹,以及拽密涅瓦貓頭鷹這樣的詞。同時中年人也許可以回顧,為什么哈利·波特最終和金妮走到了一起,赫敏為什么最終選擇了羅恩,是不是都是因為三位主要人物各自的原生家庭情況。人們總是會在不同的時空對同一個命題產生不同的見解,所以林克萊特還打算2028年再來一部“愛在”,叫愛在什么呢?
愛在永恒輪回時。權力意志我還是有點懵,但我那天大概明白了一點尼采說的永恒輪回,當你的人生在某一階段開始了重映,你會有一點點滿意甚至滿足,換句話說,如果讓你重新來過,你還是買了同樣的票,和你前世的票根一樣。你愿意重新再過一遍同樣的人生。旁邊宮崎駿導演忽然大聲喊了一句: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可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豆瓣評分才7.6分。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豆瓣評分9.2分。當然,宮崎駿那些紛紛重映的經典電影,也賣得很好。是時候想一想,你愿不愿意重映自己的人生。這價值一上,看一部電影,尤其是一部重映的電影,就不是看一部電影那么簡單了——沒有難度,創造難度也要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了。(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