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報道 以色列國防軍28日發布聲明,宣布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在襲擊中身亡。以軍聲明稱,以色列空軍戰機27日對位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的真主黨總部發起針對性打擊,納斯魯拉、黎真主黨武裝南部戰線指揮官阿里·克爾基以及其他多名真主黨武裝指揮官在襲擊中身亡。
黎巴嫩真主黨當天晚些時候發布聲明,證實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身亡。
關于地區局勢的發展,總臺多路記者從前方發回報道。
以軍總參謀長:以軍的行動還未結束
總臺記者李超:以色列國防軍剛剛發布了一條最新的聲明,除了剛才提到的納斯魯拉的消息,以軍聲明中還提到,在27日傍晚發動空襲時,黎巴嫩真主黨高層正在位于貝魯特南郊一處住宅樓的地下進行策劃活動,主要針對以色列發動新的襲擊行動,以軍戰機對這一地點實施定點打擊。以軍還在聲明中簡要回顧了納斯魯拉在領導黎巴嫩真主黨的32年間,針對以色列策劃和實施的襲擊行動,強調稱將繼續打擊任何試圖針對以色列國家和人民實施襲擊行動的人。
總臺記者李超:此外,在宣布納斯魯拉在襲擊中身亡后,以軍還發布了一段國防軍總參謀長哈萊維的講話視頻,他在視頻中表示以軍的行動其實并未結束,以軍知道如何打擊所有威脅了以色列的人。以軍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以軍已通過空襲摧毀了黎巴嫩真主黨擁有的數十枚反艦導彈。
黎巴嫩真主黨擴大對以色列襲擊范圍
總臺記者李超: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以色列北部和中部地區也頻繁遭遇來自黎巴嫩方向的襲擊,就在剛剛以色列北部地區以及約旦河西岸再次響起了防空警報,這些都顯示出黎巴嫩真主黨方面在作出回應,而且黎巴嫩真主黨方面的襲擊也在擴大范圍。
內塔尼亞胡返以后如何表態引人關注
總臺記者李超: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28日在結束對美訪問之后,將返回以色列本土。他將做出怎樣的決定,也是接下來的時間里最值得關注的一個重點。
伊朗政府強烈譴責以對黎空襲
總臺記者李健南:我現在正位于伊朗首都德黑蘭,就在剛剛伊朗多家媒體援引以色列方面的消息稱,在近期的行動中,以色列確認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在襲擊中身亡。目前,除了伊朗媒體的轉載報道,伊朗官方暫未發表相關的聲明。
總臺記者李健南:我在伊朗搜集了一些稍早前伊朗官方和媒體關于地區局勢的表態和分析。
首先,伊朗政府密集表態,強烈譴責以色列空襲黎巴嫩的行為。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27日就此事發表聲明稱,以色列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襲擊犯下了明顯的戰爭罪,再次暴露以色列政權國家恐怖主義的本質,它強調以色列是地區乃至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并呼吁國際社會應該堅決譴責這一罪行。他表示伊朗將繼續與黎巴嫩人民和地區的抵抗力量站在一起。
當地時間28日早晨,伊朗媒體援引伊朗外長阿拉格齊27日在聯合國安理會中東問題高級別會議上的講話稱,以色列在加沙地帶投放的炸彈大部分都是美國制造的,而以色列的好戰源于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支持,美國是以色列的犯罪同盟。阿拉格齊特別提到內塔尼亞胡對黎巴嫩的軍事行動正在將整個地區拖入全面戰爭。
伊朗將會全力支持黎巴嫩人民以及抵抗力量,他呼吁聯合國安理會必須采取行動制止以色列的罪行。
總臺記者李健南:關于地區局勢的走向,伊朗國家電視臺的網站稍早前發布了一篇評論文章,稱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的襲擊已經讓本輪巴以沖突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以色列此舉是希望將危機范圍擴大,試圖將世界大國帶入地區戰爭。分析表示,由于以色列面臨著來自伊拉克、黎巴嫩、也門等多個地區抵抗力量的攻擊,因此以色列用襲擊平民的方式和手段為自己贏得勝利,但地區國家的民眾反以情緒高漲,抵抗力量也不會輕言放棄,以色列不具備長時間作戰的能力。伊朗的中東問題專家哈米德則認為,以色列不停止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則黎巴嫩真主黨也不會停止其針對以色列的抵抗運動,而當前緩解地區局勢緊張的唯一出路是以色列應該盡快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并且立即停止其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
真主黨或對以采取大規模報復 黎以局勢可能失控
總臺新聞觀察員魏東旭:以色列軍方聲稱,在空襲行動中,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身亡。這一消息意味著黎巴嫩真主黨可能會針對以色列采取大規模的報復行動,現在雙方之間的沖突可能會快速的升級,不排除可能會出現戰爭的可能性。
總臺新聞觀察員 魏東旭:因為以色列的空襲行動如果有特別明顯的針對性,比如針對納斯魯拉本人進行了空襲式的斬首,那么黎巴嫩真主黨剩余的武裝人員一定會針對以色列進行更為猛烈的報復。以色列想全方位防御住火箭彈攻擊和彈道導彈的攻擊,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真主黨在中東地區還有盟友,如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武裝,可能都會以更猛烈的火力針對以色列進行聯合打擊,中東地區的沖突在短時間內可能會出現全面爆發的情況。可以說以色列是給自己惹了一個巨大的麻煩。黎巴嫩真主黨雖然遭到了以色列持續的空襲、大規模的轟炸,但是它仍有強大的作戰能力。按照西方的猜測,黎巴嫩真主黨可以動員數萬人,甚至是接近10萬人的作戰力量。此前黎巴嫩真主黨就已經對外宣布,針對以色列的清算行動,是沒有期限的,現在一旦出現了這種重大事件,那相信黎巴嫩真主黨會利用所有的手段、利用所有的方式,長時間針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的報復。
黎真主黨武裝與以軍近期沖突不斷升級
自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為聲援巴勒斯坦,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持續打擊以色列北部以及以色列占領的戈蘭高地等地的以軍目標。以軍則不斷打擊黎巴嫩南部地區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目標。以軍還將打擊范圍深入到黎巴嫩腹地,對黎巴嫩貝卡谷地以及首都貝魯特地區發動打擊。
7月30日,以色列國防軍稱,黎巴嫩真主黨高級軍事指揮官福阿德·舒庫爾在以軍對貝魯特的空襲中被炸死。
8月25日,為報復舒庫爾遭暗殺,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發射超過300枚火箭彈,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以軍稱,當天在發現真主黨武裝準備襲擊以色列后采取主動行動,打擊了真主黨武裝陣地和設施。
9月17日,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稱,以色列安全內閣已經更新“戰爭目標”,增加了“讓北部疏散居民安全回家”的內容。以色列防長加蘭特9月18日稱,以色列已開啟與黎巴嫩真主黨作戰的“新階段”。
9月17日和18日,黎巴嫩多地相繼發生大規模傳呼機和對講機爆炸事件,主要針對黎巴嫩真主黨成員,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從9月20日開始,以軍針對黎巴嫩南部多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等展開多次打擊,并先后打死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精銳部隊拉德萬部隊以及火箭導彈部隊、空中部隊的多名指揮官。
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方面則使用“法迪”系列導彈等,對以色列拉馬特戴維空軍基地和以北部城市海法等目標進行了打擊。其中,9月25日,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宣布,向位于以色列特拉維夫郊區的以色列情報和特勤局(摩薩德)總部發射了一枚“卡德爾1”型彈道導彈。
多年來,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間的沖突一直未得到解決,而起因可追溯到1978年,當時以色列曾出兵入侵黎巴嫩。1982年,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一度包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并長期控制黎南部地區。此后,以軍又在2006年在黎南部與黎真主黨武裝展開沖突。
黎巴嫩和以色列的矛盾根植于巴以沖突。上世紀70年代初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將總部設置在黎巴嫩,并在黎南部聚攏因戰亂逃離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難民,對以色列展開打擊。隨后,以色列趁黎巴嫩陷入內戰,于1978年3月以報復巴解組織為由入侵黎巴嫩南部,控制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區。
1982年6月,以色列方面借口其駐英大使遭到巴解組織的未遂刺殺,對黎巴嫩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略,一度封鎖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并猛烈襲擊巴解組織武裝。最終,巴解組織同意撤出黎巴嫩境內,而以軍也逐漸撤回黎南部地區,并繼續控制黎南部地區。直到2000年5月,以色列政府才正式宣布從黎南部地區撤回聯黎部隊劃定的“藍線”以南,這條線也被視作當前黎以兩國的臨時邊界。
以軍撤軍后,在對抗以軍中成立并逐步壯大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并繼續與以軍展開交火。2006年,以軍因真主黨武裝對其士兵的襲擊再次派兵入侵黎南部地區,與真主黨方面交戰。在以軍的多次侵略下,至少數千名平民在沖突中死亡,大批黎巴嫩民眾流離失所。
黎巴嫩真主黨:黎政壇的重要力量
黎巴嫩真主黨成立初期一直處于秘密狀態,1984年開始使用“真主黨”的名稱,1985年發表聲明宣告正式成立。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后,黎各派別根據政府的決定,解除了各自的武裝,但真主黨以抗擊以色列為由,沒有解除武裝。
黎巴嫩真主黨是黎巴嫩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從1992年起,黎巴嫩真主黨參與議會選舉,目前在黎巴嫩議會128個席位里占13個席位,真主黨成員也是現在的看守政府組成部分。在中東和談問題上,真主黨堅決反對和談,認為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消滅以色列。長期以來,以色列都將黎巴嫩真主黨視為重大安全威脅,雙方沖突時有發生。
1992年,真主黨領導人穆薩維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被炸身亡。此后,哈桑·納斯魯拉接替穆薩維成為真主黨的領袖。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南部地區撤軍后,該地區實際上由真主黨等勢力控制。2006年7月,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在黎以邊境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導致黎方逾1200人、以方160多人死亡。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黎巴嫩真主黨不時向以色列北部發動襲擊,以軍空襲和炮擊黎南部目標進行報復。
矛盾根深蒂固 黎以沖突曾多次爆發
多年來,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間的沖突一直未得到解決,而起因可追溯到1978年,當時以色列曾出兵入侵黎巴嫩。1982年,以色列再次入侵黎巴嫩,一度包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并長期控制黎南部地區。此后,以軍又在2006年在黎南部與黎真主黨武裝展開沖突。
黎巴嫩和以色列的矛盾根植于巴以沖突。上世紀70年代初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將總部設置在黎巴嫩,并在黎南部聚攏因戰亂逃離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難民,對以色列展開打擊。隨后,以色列趁黎巴嫩陷入內戰,于1978年3月以報復巴解組織為由入侵黎巴嫩南部,控制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區。
1982年6月,以色列方面借口其駐英大使遭到巴解組織的未遂刺殺,對黎巴嫩發動了更大規模的侵略,一度封鎖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并猛烈襲擊巴解組織武裝。最終,巴解組織同意撤出黎巴嫩境內,而以軍也逐漸撤回黎南部地區,并繼續控制黎南部地區。直到2000年5月,以色列政府才正式宣布從黎南部地區撤回聯黎部隊劃定的“藍線”以南,這條線也被視作當前黎以兩國的臨時邊界。
以軍撤軍后,在對抗以軍中成立并逐步壯大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并繼續與以軍展開交火。2006年,以軍因真主黨武裝對其士兵的襲擊再次派兵入侵黎南部地區,與真主黨方面交戰。在以軍的多次侵略下,至少數千名平民在沖突中死亡,大批黎巴嫩民眾流離失所。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