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小橋流水、青瓦白墻,走入紅安華潤希望小鎮,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田園畫中;年生產紅安苕1200噸,龍蝦150噸,香菇130萬棒,紅安縣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以“產業興”激發“鄉村活”……9月27日下午,“千里躍進大別山”2024鄂豫皖主流網絡媒體行活動來到湖北紅安,看這片紅色熱土如何奏響“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精彩樂章。
在紅色土地播種鄉村振興“希望”
紅安縣七里坪鎮張家灣村紅安華潤希望小鎮是華潤集團在全國捐建的第10座希望小鎮,配套建設有酒店、希望演兵場、幼兒園、福利院、門首塘廣場、非遺文化一條街、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在小鎮的門首塘廣場上,老人們休閑聊天,十分愜意。
“為了宣傳和發展非遺文化,每個月我們都有兩場免費的惠民演出,同時也會承接商演,所收的費用除了用于水、電等公共能源的開銷,其他的都歸非遺傳承人所有。”工作人員向采訪團介紹,這種形式既提升了小鎮的文化知名度和非遺傳承人的收入,又促進了非遺文化的持續性傳播。同時,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小鎮,“他們在這里用餐、購物,帶動了張家灣村的發展。”
依托自然優勢和華潤集團的支持援建,張家灣村大力發展養殖、種植業、旅游觀光業,成立希望小鎮旅游公司,引進紅安鴻韻傳統教育培訓有限公司作為市場主體,發展紅色培訓。同時,引進潤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三九藥業進村投資,將土地以流轉的形式大片種植野菊花、金銀花成為紅安縣示范基地。安農圣桃、草莓、葡萄大型采摘園落戶本村,聚游泳健身、餐飲于一身的“圓夢山莊”、餐飲住宿一體的米蘭花酒店也在張家灣村落地生根,全村已形成了觀光旅游、休閑健身一條龍的生態特色小鎮。
近年來,張家灣村先后獲得湖北省宜居村莊、湖北省級文明村、黃岡市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黃岡市生態宜居示范村黨組織、紅安縣黨建引領活力鄉村示范村、“紅安縣示范基地”等榮譽。未來,張家灣村將通過對數字農業、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社會要素的綜合配置,探索實現希望小鎮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全力打造一個集紅色、綠色、古色為一體的旅游希望小鎮。
小小“紅安苕”變身“致富果”
紅薯酸辣粉、紅薯桂花糕、紅薯粉條、紅薯熱干面……在杏花鄉龍潭寺村的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采訪團成員看到了許多由紅薯作為原料制成的食品,“光是這種紅薯熱干面,一年的銷售額能達到1.5億元。”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峰介紹道。
2015年,姚峰返鄉創辦了紅安縣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苕”,在湖北方言中,是對紅薯的俗稱。紅安縣位于北緯31°黃金種植帶上,產出的紅薯皮薄肉紅品質好。近年來,合作社通過帶信息、帶項目、帶技術、興產業、幫資金等多種途徑,先后流轉土地1500余畝,重點發展紅安苕種植、香菇種植、小龍蝦養殖三個特色產業,年生產“紅安苕”1200噸,“龍蝦”150噸,“香菇”130萬棒,“紅安花生”100噸,實現年產值1200萬元。同時,合作社還注冊有“瑞灃農福”商標,逐步發展電商銷售,近幾年的年均銷售額達到1600萬元。
“有許多當地和周邊的村民在我這里工作,根據他們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收入有所不同。”姚峰說,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對接紅安縣“1+5”農業產業扶助政策,助推農戶增收致富。在用工增收,為周邊村民提供100余個就業崗位,同時,建成農產品分揀、包裝、物流扶貧車間,吸納45個脫貧戶就業。而針對有發展能力、缺技術的農戶,合作社采用“銷售+農戶種養”模式,先后帶動30戶脫貧戶從事水產養殖、60戶脫貧戶開展紅苕種植、37戶脫貧戶開展中藥材種植,戶均增收3000元,帶動全縣300戶脫貧戶開展香菇種植,戶均增收9000元。
“科研強”才能發展旺。合作社與華中農業大學開展科技合作,共建紅安紅薯科技小院,成立紅安苕組培脫毒中心等,把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化成農民田間豐收的碩果。經過脫毒培育后的紅安苕,不僅能增產30%以上,商品率也由以前的25%提高到75%以上,種植戶每畝可增收2000元左右。下一步,合作社將繼續堅持科技興農、產業為農之路,利用處于城郊的區位優勢,將農業產業與旅游資源充分結合,最大限度吸納游客、帶動消費、富裕農民,形成“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產業格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鄉村振興。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徐琪琪 文 胡偉民 圖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