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千里躍進大別山|六十年如一日忠誠守護 讓紅色血脈延續

大皖新聞訊   一句承諾,一生堅守。從1964年起應首長一句囑托起,60年來,村民張愛華一直堅守承諾,用生命和歲月守護著那片先輩先烈斗爭過的紅色戰場——大別山雞公寨的“紅軍洞”。9月25日下午,“千里躍進大別山”2024鄂豫皖主流網絡媒體行活動采訪團成員來到河南省新縣郭家河鄉灣店村,去了解中國好人、河南省優秀文物保護員張愛華半個多世紀的“守護”人生。

通往郭家河鄉天臺山的山路崎嶇不平,但83歲的老人張愛華仍然堅持每月爬上去,她要到山崖上的紅色革命舊址——“紅軍洞”瞧一瞧,要到山頂上的紅色革命舊址——晏春山烈士跳崖紀念地看一看,去看看這些地方是否被山洪沖壞,是否風化倒塌。

“我永遠記得六十年前首長跟我說過的話,我要信守承諾。”張愛華向記者回憶道,革命戰爭年代,郭家河鄉灣店村潘灣組雞公寨因地勢險要、山洞眾多,是大別山革命斗爭時期游擊隊員的主要落腳地,被大家稱作“紅軍洞”。被譽為“堅持大別山革命斗爭的一面紅旗”的著名老紅軍劉名榜,曾帶領游擊隊員在這里與敵人巧妙周旋,堅守后方,藏身山洞6年之久,留下“燕子洞”等40多處革命遺址遺跡。

1964年,時任河南省紀委書記的劉名榜回到了家鄉郭家河鄉,面對老部下之女,感慨萬千:“這里有你父輩的足跡,是烈士們安息的地方,也是歷史的見證,你要保護好。”張愛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是黨救了我的命,是黨教會我做人,是黨給了我一切……”張愛華告訴記者,1947年,由于父母均參加革命不在身邊,年僅6歲的張愛華被國民黨反動派抓住扔到河中,被人救起后一直高燒不退,直至昏厥。再次醒來時,她已在部隊醫院,眼前都是戴著“五星帽”的人。

張愛華回憶,那種刻骨銘心的重生感覺,永世難忘。解放后,她被送到學校。8年學生生涯,黨組織為她解決了衣、食、住等諸多困難。1961年,張愛華被安排到陡山河鄉小宋灣村教書,隨后又調回灣店村王灣組,期間,她既當教師,又當村計生干部。

“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一段紅色故事,一石一洞都留有革命先輩斗爭故事,我必須要守護好。”自答應了要守護好家鄉后,看護這些革命遺址成了張愛華此生最重要的事業。

上世紀90年代,有人偷偷拉著機械、物資進山,企圖開采石頭賣錢,被張愛華發現了,她立即上前勸阻,但那些人硬是在石頭上鉆炮孔、填炸藥,張愛華不顧一切撲在炮眼上,斬釘截鐵地說:“你們要炸石頭就先炸死我!”偷采者見狀只得撤出大山。寒來暑往60載,張愛華制止各種損壞革命文物舊址行為20多次。

張愛華還經常到中小學校,給孩子們作報告、講革命故事。如今,新縣縣委縣政府依托“大別勁松”劉名榜、“大別江姐”晏春山等先輩先烈革命事跡,在郭家河鄉灣店村潘灣組打造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紅色印記潘灣,在村里建成了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張愛華雖已83歲高齡,但她仍然堅守在弘揚大別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第一線,多次赴省、市作宣講報告,免費給全縣黨員干部及外地游客講解紅色歷史、傳揚紅色精神。

1年、2年……60年,從青春少女走到耄耋老人,張愛華守護“紅軍洞”數十載,收集捐贈文物、義務做宣講員,用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書寫著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用赤誠與堅守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念,鑄就了一座無私奉獻、守諾踐諾的道德豐碑。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徐琪琪 陳麗卿/文   胡偉民/圖

編輯  王婕琛  張大為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稷山县| 台州市| 中江县| 西贡区| 德庆县| 招远市| 八宿县| 清流县| 班戈县| 鹰潭市| 南部县| 石嘴山市| 萍乡市| 抚顺市| 呼和浩特市| 广平县| 呼和浩特市| 安陆市| 怀仁县| 夏河县| 景谷| 宜阳县| 海宁市| 巫山县| 奉新县| 那坡县| 中超| 漳平市| 渭源县| 桐城市| 柘城县| 肇庆市| 林芝县| 洛川县| 青海省| 屯昌县| 镇江市| 遂昌县| 体育| 双牌县|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