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維爾紐斯9月10日電(記者薛東梅 陳靜)立陶宛研究人員參加的一項國際研究顯示,慢波睡眠有助于清除大腦代謝廢物和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蛋白質,對預防阿爾茨海默病能起重要作用。研究論文已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癥:診斷、評估和疾病監測》上。
人的正常睡眠可分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其中慢波睡眠是人體得到最充分休息的睡眠階段,也稱深度睡眠,其時間長短被認為是睡眠質量高低的決定因素。此前研究表明,成年人中慢波睡眠減少與β淀粉樣蛋白積累之間存在聯系,而腦部β淀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可能引發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神經遞質紊亂等系列反應,導致神經元受損。
新研究發現,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前階段,即當個體尚未表現出認知癥狀、但病理水平已經增加并且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更高時,慢波睡眠質量較低與Tau蛋白異常積累及大腦皮層厚度降低有關,這是神經元受損的標志。這些變化在大腦的顳區尤其明顯。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慢波睡眠在早期、臨床前階段的重要性,并表明睡眠干預,例如使用神經調節方法增強慢波睡眠,有可能作為一種預防策略,以維持和改善認知、延緩認知衰老進程。
參與該研究的立陶宛神經學家勞拉·斯坦科維丘特表示,慢波睡眠在記憶鞏固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影響力,因此優質的夜間休息對于記憶功能尤其重要,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好睡7至9小時。
鏈接
阿爾茨海默病是個什么病?老年癡呆的一種
新華社報道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消息,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癡呆最主要的類型,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癡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關研究顯示,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潛伏在老年人群體中的危險“殺手”。
“很多人把老年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混為一談,實際上,阿爾茨海默病只是癡呆中最常見的一種,占所有病例的50%至70%。”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六病房副主任、教授吳云說,阿爾茨海默病具有隱匿性,是一種慢性變性疾病。
人上了年紀,就會行動遲緩、思維能力下降,似乎是社會共識。但相關學者認為,癡呆并不是衰老的正常表現。大部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癥狀是近期記憶力下降,也有患者表現為語言障礙、視空間障礙、輕度精神行為異常等。
受訪人士介紹,盡管年齡是患癡呆的主要影響因素,但目前其發病在逐漸年輕化。
一些專家認為,導致阿爾茨海默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腦衰老。“簡單來說,負責認知行為的神經元細胞逐漸退化,細胞變性壞死達到50%以上,超過人體自身代償能力,就會開始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癡呆的癥狀。”吳云說。(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戴錦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