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8月31日,普通保險產品再無3.0%”“8月的產品且買且珍惜”“鎖定3.0%最后的機會”……最近,一則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的消息,讓朋友圈里的保險代理人們活躍了起來。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公布《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對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再度進行調整,總的來說就是全面下調0.5%。
具體來看,自9月1日起,新備案的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5%(此前為3.0%);自10月1日起,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為2.0%(此前為2.5%),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為1.5%(此前為2.0%),利率高于上述上限的保險產品停止銷售。
普通型人身險也被稱為傳統險,指的是客戶利益固定的保險產品,即利益有多少會寫入保險合同中。增額終身壽險、年金保險以及保障型的定期壽險、重疾險、醫療險等均屬于此類。
相較而言,客戶收益浮動類型的保險產品被稱為新型保險,包括分紅型、萬能型保險等。分紅險的收益構成為“保證部分+浮動的紅利部分”,紅利取決于保險公司分紅產品賬戶的經營情況。萬能險客戶的收益取決于結算利率,通常也包括“最低保證部分+浮動部分”。
根據此次通知,現在市面上仍可銷售的預定利率3.0%或預定利率高于2.5%的傳統險產品,可以銷售的時間進入倒計時;而預定利率高于2.0%的分紅險和保底利率高于1.5%的萬能險,還能銷售1個多月時間。
這種下調意味著什么?對投資者有哪些影響?
簡單來講,就是長期險的“產品利益降低、產品價格提高”。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預定利率降低,重疾險、儲蓄險等都會有影響。比如,重疾險,想要買同樣保額,就要交更多的保費;儲蓄險,同樣的保費下,拿到手的收益就會減少。
其實,此次下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并不突然,將時間線拉長,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調整距離上一次不過1年時間。去年7月末,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從此前的3.5%下調到3.0%。而上一次保險行業的預定利率從4.025%下調到3.5%,中間則相隔了4年之久。
時隔一年,緣何再度降檔?
在此次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前,主要銀行剛剛經歷了新一輪存款“降息”。7月25日,國有大行率先宣布對存款掛牌利率給予下調,一年期以下定存利率下調10個基點,1年期以上定存利率下調20個基點。
下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背后的邏輯與銀行通過下調存款利率穩定負債成本同理。
在市場利率持續調降以及資本市場頻繁波動的背景下,保險公司傳統上依賴的投資收益難以覆蓋其負債成本,導致利差損風險顯著增加,因此其負債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此次下調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旨在引導保險公司降低負債成本,以應對市場利率下行的壓力,同時促進保險行業回歸本源,提升保險產品的真實保障性和可持續性。
為促進保險公司負債端與資產端聯動,此次通知還明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這也是保險行業首次提出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可以預見,新機制下預定利率調整會對市場變化更敏感。市場利率一旦上漲或者下跌達到一定的條件,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就會跟著變化。
保險利率“3”時代即將告別,這趟“末班車”,投資者們是上還是不上?
面對預定利率的下調和可能的產品漲價趨勢,大家應保持理性態度。個人和家庭的實際情況,應當成為首要考量因素。
一方面,在購買保險時,要更加重視產品的保障功能,確保在面臨風險時能夠得到足夠的保障;另一方面,在預定利率調整后,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價格和收益可能會有所差異,消費者應通過比較,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
保險是一種長期投資,消費者在購買時還應考慮長期的保障需求和財務規劃,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做出沖動決策。(據安徽時評,何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