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小時徒步進入何家山村,看著來往的救援車輛,長坌村村支書黎忠文身體發軟,一陣疲憊感襲來。
7月26日起,臺風“格美”過境,湖南郴州資興市普降暴雨、大暴雨,最大降水達673.6毫米,平均降雨量409.9毫米,超過歷史極值。隨之而來的洪水從山間的溝壑涌出,席卷沿途的沙礫和樹木,公路、電纜、田地和房屋被沖毀。
長坌村隸屬資興市興寧鎮,位于八面山山脈。資興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八面山處于資興市強降雨核心區域,不僅降雨量大,尤其是夜雨特征明顯。八面山多低山丘陵地貌,地質構造分布著花崗巖、石灰巖風化層,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孕育了條件。
長坌村通往國道的道路被損毀,一度與外界失聯。斷水、斷電、斷網、斷路,變成“孤島”。孤島內,村民拼盡全力,抗洪求生。孤島外,更多人絞盡腦汁,挺進深山。
【1】暴雨
雨從7月26日開始下。當晚,長坌村56歲村民黃麗娟(化名)在暴雨聲中徹夜難眠。在這個深山村莊中,暴雨并不稀奇,但那晚的雨嘩啦下個不停,她心也跟著怦怦跳,“根本睡不好”。
27日5時,黃麗娟早早起床,發現廚房已被泥漿水淹了幾十厘米。打開大門一看,處于地勢低洼處的莊稼田被泥水淹沒。沒多久,兩位村干部敲響她家的門,通知她前往地勢更高的村委會避險。那一天,幾十個村民在這打地鋪將就著住,不敢離開。
幾百米外的胡家組情況也不容樂觀,胡華(化名)家受災尤為嚴重。27日7時許,他與家人一起吃早餐時便察覺這場雨不同尋常,“莊稼田變成了洞庭湖,田上的電線桿在頃刻間被大風吹倒”,胡華一家趕緊吃完早餐,躲進位于高地的鄰居家。
下午,水勢逐漸退去,胡華回家查看,一樓后方墻體已被山體滑坡盡數損毀。原本裝有米面的倉庫和廚房被樹枝和泥土填滿,完全看不出從前樣貌。
胡華受災后的家。圖/九派新聞楊冰鈺
【2】流淚
胡華家背面緊鄰山體,泥土從后方侵襲房屋。情況相似的還有他家一旁的祠堂。九派新聞記者爬上祠堂背面的山坡,看到散落滿地的紅磚。從祠堂正面也可看出受損的印跡,墻面出現裂縫,大門無法推開。
祠堂化為一地紅磚。圖/九派新聞楊冰鈺
自胡華爺爺那輩起,他家人就一直住在這間屋子。2013年,胡華耗費近30萬元重新修繕房屋。如今倉庫和廚房被毀,房屋整體結構暫時沒出現太大的問題。這幾日,他住在二哥家,打算空閑時再去清理。
受損的除了房屋,還有田地。胡華的鄰居告訴九派新聞,胡華妻子在2014年突患罕見病,導致智力障礙。胡華原本在外務工,為照顧妻子,選擇回老家務農,靠九畝左右的生姜和水稻維持生活,養育一雙兒女。但洪災過后,這些農作物受損。
“一畝地的生姜成本就幾千塊,修繕房屋又要幾萬元。”胡華計劃,未來帶著妻子重新外出務工,想辦法生活。
從外地特意來到長坌村種蓮花的王仲(化名)同樣損失慘重,他投資了近60萬元,其中還有貸款。若沒有這場災難,還完貸款后預計有十幾萬元的利潤。洪水漸退,眼看著養殖的蓮花枯萎,這位年過中旬的男人站在荷塘邊流淚。
洪水過后的蓮花塘。圖/九派新聞付冰潔
【3】孤島
隨著暴雨降臨的,還有沒水、沒電、沒路、沒信號。困守孤島,必須突破阻礙,才能求生。為了將村內消息傳出去,27日8時許,雨尚未停,長坌村村支書黎忠文決定徒步出山求助。他生于70年代,從部隊退伍后選擇回家建設家鄉,自2005年當上村支書,已將近20年。
親眼看著美麗鄉村一片狼藉,他難掩心痛,但眼下沒時間難過,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是重中之重。
平日,這條通向357國道的路大約六公里長,駕車只需十幾分鐘。那天,黎忠文足足走了七個小時。山洪裹挾著樹木和泥土,堆滿了曾經的公路。被樹枝割傷的皮膚隱隱作痛,他顧不上太多,抵達能通車的何家山村才敢放松下來。
雨陸續下了三天,擔心山體滑坡的村民們不敢貿然出動。等到29日,太陽重新照耀這片山區,村民們自覺帶上趁手的工具疏通道路。有人搬出電鋸,有人幫忙挑選粗壯的樹木,將木材劈成兩半后,臨時在泥地搭起“橋梁”。
歸功于這些努力,不少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在這一天趕回了家鄉。
30多歲的李建軒(化名)是其中之一,他跟妻子在近五十公里外的資興市區生活,靠開貨車為生。妻子則是村里的秘書,父親和爺爺常住村上。
李建軒清晰地記得,暴雨來臨的那晚,妻子的手機自凌晨三點起一直通話不斷,“忙著通知村民轉移”。四個小時后,早上7時許,長坌村徹底失聯。不忍妻子與6個月大的孩子分別,他作為村干部家屬獨自回村抗洪。
【4】奮戰
村莊失聯后,孤島中的人們竭力自救。與此同時,外部的力量也在努力挺進。
據郴州發布消息,災情發生后,省市縣立即開展應急搶險救援,難度超出想象。郴州屬于典型山區,山高林密路陡,地形錯綜復雜。重災區的很多道路在半山腰,出現險情后大型裝備進不去。
有救援人員介紹,一條約4.5公里的鄉村道路上發生了50多處山體滑坡,斷橋達40多米。部分地方修通一段路往往要挖掉半座山。同時,還要加強防范次生災害。
因道路損毀,搶險救援隊只能步行進山。救援物資、設備和人員只能依靠直升機進入。盡管困難重重,救援人員仍想方設法努力刷新“進度條”。
7月30日22時32分,經過49個小時的雙向持續奮戰,從何家山鄉何家山村到八面山瑤族鄉的主干道S344省道69處滑坡點全部清理完畢,打通了通往八面山瑤族鄉的主干道。
7月31日,翼龍大型通信無人機從福建三明飛往郴州,于當日上午進行通信保障作業。剩余受損的電力、通信設備仍在抓緊搶修中。
進入長坌村必經的縣道和鄉道在救援人員和村民的努力下勉強恢復通行。李建軒走破了一雙襪子,歷經兩三個小時回到村里。他回村后加入搬運物資的隊伍,徒步往返于209鄉道,為村民搬運方便面等生活物品。
黃麗娟的兒子也趕回了家。他本在廣州打工,得知家鄉遭遇洪災,又與母親斷聯數日,心里仍不踏實,親眼見到家人的那刻才放下心來。他將朋友送的汽車蓄電池帶回村里,為母親“停工”數日的手機充電。這個改造過的“充電寶”,可為數十臺手機充滿電。
黃麗娟“停工”數日的手機正在開機。圖/九派新聞付冰潔
【5】曬辣椒
在長坌村,除了部分靠山的房子遭遇山體滑坡,房屋受損、墻面坍塌。大多人家的房屋均保存完好,沒被洪水淹沒,且因轉移及時,村上無人受傷。
身體健壯的人奮戰修路,老年人則需要想辦法在停水停電的村里負責搞好后勤。胡華顧不上受損的房子,忙著用管道接山里流下的水。村民們劈好柴火,用之前儲存的食物生火燒飯。
冰箱里的肉存不住,就采用老一輩的方法,將生肉油炸后泡在油里。辣椒被暴雨浸濕,趁著陽光明媚,及時鋪到室外晾干。
斷裂的電線桿躺在泥濘中,田地不知能否恢復原樣,眼前的法子也不能維持長久。守著紅艷艷的辣椒干,村里的長輩們三三兩兩圍在一起閑聊,人群中偶爾傳出說笑聲,“最危險的時候過去了,不如開心點”。(據九派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