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加強長三角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探索醫療檢查檢驗互聯互通互認,推動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寧波、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7月25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在上海市舉行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有關情況。《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九個方面,共165項重點任務,為長三角未來三年工作重點明確了路線圖和任務書。
深入推進張江、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共建
在加強長三角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深入推進張江、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共建,支持南京、杭州—寧波創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深化長三角基礎研究合作,探索設立長三角基礎研究聯合基金,協同開展跨學科交叉基礎研究。大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在機構注冊、財政支持、評價激勵、資產管理等方面實施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
加強人才政策區域協同創新,推進人才評價標準、人才資質跨區域互認。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全域互聯互通。鼓勵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國際知名科研院校等來長三角設立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技術攻關。深入實施長三角—新加坡、長三角—芬蘭產業創新合作項目等。
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
產業是經濟的生命線,在協同建設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
同時,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發展通用航空,加快布局低空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產品研發和制造。協同推進未來產業發展,聯合爭創國家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聯合發布長三角未來產品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加快建設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集群、蕪湖集群兩個數據中心集群。加快推動G60科創走廊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G60衛星互聯網產業集群等。
探索醫療檢查檢驗互聯互通互認
異地就醫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近年來,上海不斷改進經辦服務,浙江開辟了群眾辦理長三角異地門診直接結算備案便捷通道,江蘇各設區市全面推廣微信微業務、政府網站、手機APP或基層平臺自助一體機等備案渠道,安徽省16個市全面實行長三角異地就醫備案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現群眾辦事“不見面辦”“網上辦”。
在加快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深入推進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探索醫療檢查檢驗互聯互通互認。同時,優化異地就醫醫保服務,逐步擴大定點醫療機構數量。
開行串聯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大環線列車
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三省一市百姓越走越近。城際市域鐵路方面,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間基本實現城際客運高頻次1—1.5小時快速通達。
截至目前,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達14300公里,較2018年底的10455公里增加了37%,高鐵由2018年底的4150公里增加到7100公里,增加了71%。今年6月15日,被稱為“超級環線”的跨越長三角三省一市的首條環線高鐵開通,為旅客在“長三角包郵區”出行提供了極大便利。
《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開行串聯長三角重點城市的大環線列車。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長三角,建成、開工一批航道整治工程。
同時,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金融一體化服務機制。深入推進長三角財政電子票據一體化和應用落地。制定實施《長三角省市間電力協同互濟實施方案》等。
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將有“一張網”
在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明確要研究制定長三角“無廢城市”區域共建聯治方案,強化長三角固體廢物聯合監管。共建長三角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低(零)碳園區、工廠。編制實施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方案,加快打造千萬千瓦級綠色儲能基地、華東抽水蓄能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行動計劃》還提出將推動三省一市充電平臺有效銜接和充電基礎設施數據信息共享,打造區域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
推動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圈聯動發展
為有力拓展城市合作廣度和深度,《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推動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寧波、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在產業分工協作、科技協同創新、高水平開放等方面加強合作。
推進蘇州與上海深化一體化發展、嘉興與上海全面接軌發展。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在防洪排澇、基層應急管理等領域加強城市合作。加快“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深化推進蘇皖合作示范區。
陜電入皖、甘電入浙特高壓工程建設將加快推進
在提升長三角安全發展能力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持續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行動,支持鏈主企業帶動鏈上企業協同創新。
加快推動陜電入皖、甘電入浙特高壓工程建設,推動蒙電入蘇、蒙電入滬特高壓工程前期工作。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物資和應急裝備保障體系戰略聯盟。協同編制長三角地震監測站網一體化規劃等。
相關新聞:
長三角今年重點推進臭氧和PM2.5協同治理
大皖新聞訊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在生態環境領域主要涉及17項重點任務。在行動計劃的引領下,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2024年工作重點》,細化了54項重點工作。
根據《2024年工作重點》,今年,長三角將在一體化示范區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試點,細化管控評價單元,制定區域生態環境管理清單,實施差異化、精細化管理。在長三角區域完成長江水系生態廊道建設保護專項規劃編制,梳理形成長三角長江干流和相關水系生態廊道建設保護任務清單,同時將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十年禁漁”,開展示范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
在大氣領域,長三角將重點推進臭氧和PM2.5協同治理,深化環杭州灣石化化工等重點地區VOCs“三統一”協同治理,協同實施國三柴油貨車的限行政策,實現地區大氣監測站數據常態化共享。水環境領域重點圍繞流域和海域重要水體污染防治攻堅,要繼續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和長江口—杭州灣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持續開展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落實一體化示范區跨界水體專項治理和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建立太浦河全流域“一河一圖一策”應急聯動機制。固廢領域將以“無廢城市”建設作為區域合作的牽引,在研究制定“無廢城市”區域共建方案的同時,加快推進固廢危廢利用處置能力的協作共享和固廢跨界轉移協同監管及非法傾倒聯合執法。
同時,推進區域綠色低碳發展。在保障區域能源安全的同時,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煤炭消費總量控制,促進能源電力低碳轉型,提高省間互濟互保能力。推動交通綠色低碳發展,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推進海鐵聯運發展,提升水水中轉比例,深化區域船舶和港口的污染防治和綠色化協作。推進產業綠色發展,繼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通過綠色低碳供應鏈、綠色領軍企業等的培育,提升行業綠色化發展水平。此外,將加快推動區域性排污權交易、綠色金融等制度創新,力爭進一步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制度。
大皖新聞現場提問“如何共建大黃山”
大皖新聞訊 7月25日下午,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舉行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新聞發布會,在記者提問環節,大皖新聞記者就“如何共建大黃山”向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鐘嵐進行提問。
《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中提出,要協同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今天的黃山也已成為中國旅游的靚麗品牌、中國文化的厚重符號。
“‘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這是400多年前大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歷黃山后發出的贊嘆。”鐘嵐表示,安徽正依托黃山、徽州兩個頂流IP,聯動宣城、池州、安慶、黃山4市,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這既為長三角“旅游+產業”發展拓展市場空間、投資空間,也是提高長三角現代服務業品質,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探索實踐。
據悉,下一步我省將充分發揮大黃山文化和生態優勢,攜手滬蘇浙共同策劃推出一批主題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深度體驗產品,打造一批休閑農業、富硒食品、文創小鎮等休閑業態,構建與“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相匹配的休閑度假產業體系。同時,堅持養生、養老并舉,康養、醫養一體推進,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康養社區、康養村,加快建設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
“大黃山高端服務業資源豐富,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障。”鐘嵐在回答大皖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安徽將對標國際一流,加快培育發展創意經濟、體育賽事、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集群,實施大黃山文旅數字創意產業提升計劃,打造大黃山百個高端商務會獎基地,加快建設大黃山“國際會客廳”,形成高能級會展中心、對外交流基地、國際性會議論壇,塑造展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美麗窗口。
此外,以大黃山世界級資源打造世界級產品,進一步聚資本、引人才、拓市場,強化文旅服務業向文創產品、旅游裝備、體育裝備等延伸,推動綠色食品、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布局,吸引一批龍頭企業的功能性總部、研發基地等落戶大黃山。協同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實習生 李曉芳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