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一家長在網上分享了自家孩子的數學試卷。其中一道題目,給出了一位病人的體溫記錄統計圖,最后問:從以上統計圖中,你還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回答道:“這個病人快好了”,被老師扣掉了4分。
孩子媽媽曬出來的試卷
沒想到,評論區有很多醫生為這道錯題“聯名發聲”。他們表示,對這位“病人”進行了會診后得出結論:“孩子沒說錯,請把這4分還給他。”
根據體溫、血壓、心電圖等數據結果來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是醫生最基本的專業技能之一。人體正常體溫范圍通常在36.3℃~37.2℃之間,根據題目給出的體溫統計表,該“病人”的體溫從39.5℃降到了36.7℃。雖然題目沒給出病人的年齡、性別等其他數據,但光從體溫來看,確實是不發燒了。
有自稱兒科醫生的網友給出結論:“雖然可能用了激素等抗炎藥控制了體溫,但也表明病情大概率穩住了,是在好轉”,所以,孩子答“這個病人快好了”,符合邏輯,展現出了知識結合實踐的能力。
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看到網友們為了自家孩子這4分如此認真,孩子媽媽覺得又好笑又欣慰。她表示,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病人從哪天到哪天體溫比較穩定。這個太難猜到的標準答案,再度引發熱議。
孩子媽媽在評論區公布了“正確答案”
對此,有網友表示,這是數學試卷,當然是要考核數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位考生給出的答案是醫學上的判斷,沒有體現出數學的特性,所以不得分是正常的。
也有網友認為,應該把分數還給孩子。現在不少考試題目都講究學科融合,并不是數學試卷就只考數學知識,而是通過設置生活化的場景,考驗學生觀察、推算、分析、判斷等綜合能力,既然如此,就不該用學科的框架去束縛學生的發散性思考。
這道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提問的指向并不明確,答案也不唯一。這種情況下,死摳“標準答案”顯然是不合理的。這位考生不止看到了數字的變化,也聯想到了人的具體情況,這是一個很有溫度的答案。或許不標準,但也不應該丟分。
一次普通的學科考試,一道4分的小題目,卻引發很多網友關注,顯現出公眾對于教育理念和質量的關心,對刻板僵化的應試教育思維的不滿,更承載著大家對于教育的更高期待:希望教育能更加人性化,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充分想象,培養具有開放性、創造性的思維。
眾說紛紜的言外之意,是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和抗拒“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思維,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學習的本質并不僅僅是將知識背下來,將解題方法記下來,而是訓練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激發每一個人的興趣點和創造力。
教育部也多次強調,要強化作業和考試的實踐性與開放性,培養學生的跳躍性思維,打開孩子們的創造力之門,在幼兒和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關注孩子的天性,鼓勵他們多思多想,尤為重要。
這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有機會與孩子交流的人,尊重孩子的獨特思維,鼓勵他們去探索未知,另辟蹊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給出更多不一樣的答案。因為,人生本就沒有標準答案,需要不斷眺望和探索。(紅星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