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酷暑當前,網約車“拒開空調”“開空調要加錢”的新聞一再被送上熱搜,引發眾議。
一些地方,由于極端高溫天氣增多,疊加油價不斷上漲,網約車與乘客之間的“空調費”矛盾更為突出。
無論是網約車司機還是出租車司機,當被問及大熱天為什么不開空調時,大多數回答都是“開不起”。
一些網約車從業者調侃“接單猛于虎,到手兩塊五!”司機們表示,開空調產生的油耗費用,全部由自己承擔,對收入產生較大影響。
網約車“空調費”之爭不是個新話題,它表面呈現出來的是一對簡單矛盾。乘客心里有兩大“追問”:打車費中是否包含空調費?打車人有權實現“空調自由”嗎?同樣,司機們心里也憋著問題:難道我不想吹著空調開車?開空調所增加的成本到底該誰來承擔?
追問、指責和辯駁其實都無益于問題的解決,跳出一般性爭論,“空調紛爭”拷問的還是各大網約車平臺是否珍視司機和乘客的民生需求。
開空調,是滿足乘客舒適度、提高網絡車服務品質的剛性需求,更是保障司機健康權的剛性需求。
先說乘客的“空調自由”。交通運輸部發布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出租汽車駕駛員應當根據乘客意愿升降車窗玻璃及使用空調、音響、視頻等服務設備。簡而言之,開不開空調乘客說了算。
至于網約車司機想額外收取的“空調費”,于法,背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于規,違背了《交通運輸部關于修改〈巡游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規定〉的決定》中的明確要求;于理,只要駕駛員接單即表示服務合同已經達成,乘客支付合同價格就理應享受相應服務。
盡管如此,緣何還有紛爭呢?難道在40℃的條件下開車,司機不熱嗎?隱藏在這個爭議背后的,同樣是網約車運營成本、廣大司機收入這些民生問題。
開空調會給司機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 毛思倩/攝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當下網約車單價不高、補貼減少、抽成過多,網約車司機的收入已進入“微利”時代。再加上,新的平臺不斷進場,司機越來越多、平臺之間競爭加劇,司機收入越發走低。
開空調就要增加能耗油耗,收入會再打折扣。有司機算了一筆賬,一輛燃油車開不開空調,每個月的收入至少相差600元。
民生利益無小事。在網約車“空調紛爭”之中,相關各方應真切回應司機、乘客的利益表達和民生訴求,讓公眾看到平臺的誠意和實際行動,這才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作為連接司機與乘客的各大網約車平臺,應優化利益分配機制,合理調整抽成比例,保障司機群體收入和權益,從而提升司機提供更優質服務的積極性。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加強行業監管整頓力度,嚴格準入門檻,約束網約車平臺經營管理,合理制定價格標準,確保市場規則的公平與公正。
只有各方真正重視民生需求,科學務實地解決問題,才有可能破解網約車空調費之爭,才會讓公眾感受到合適的“溫度”。(據安徽時評,撰稿:袁星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