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支付、在線轉賬、網絡充值、電子紅包……我們的孩子成長在一個無現金社會,似乎越來越多的“10后”“20后”已對現金沒有概念。
前不久,在一所小學一年級“認識人民幣”的課堂上,老師提問:“如果我們要買一個3元6角的商品,應該怎么付錢呢?”
有學生回答“先給一張3元,再給一張6角”。
“3元”“6角”這種生活中不存在的整張金額,卻出現在小學生的想象中。
一項課堂調查顯示,全班40名學生中,大部分孩子見過100元、50元紙幣,一半學生能認出10元、20元紙幣,但超過一半的孩子從未見過1元紙幣。
日常接觸得少,認知的機會就少,孩子不認識錢的現象與社會變遷息息相關。
2010年前后,移動支付在我國普及速度加快。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達86%。
現金,這個曾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在淡出公眾視野。
付錢變成刷手機,缺乏對錢的具體感知,許多成年人少了花錢的“痛感”。更遑論,從小生活在移動支付時代的孩子們,沒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實踐體驗,對錢的認知就更加懵懂。
從現金到數字、從線下到線上,從真實到虛擬,這種變化不僅改變了孩子的消費習慣,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們的金錢觀和價值觀。甚至有孩子產生“錢不就在手機里嗎?刷一刷就又有了”的錯誤認知。
在各類“熊孩子”巨額網游充值現象中,他們之所以敢于成千上萬地給游戲充值,除了平臺和家長責任外,恐怕也與缺乏基本金錢消費觀念脫不開干系。
應當指出,移動支付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避免了“換錢”“找錢”等繁瑣,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這樣的進步,是不能否認的。
未來趨勢不可改,金錢觀念可以教。
作為國家法定貨幣,人民幣不僅是我國最基礎的支付手段、經濟交易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歷史傳承的載體。對于未來的社會公民,正確理解和認識人民幣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 來源:新華社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做好引導,幫助孩子們正確看待和使用金錢。比如,通過給予一定數量的零用錢,讓孩子學會如何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財務;帶孩子參與簡單的現金購物活動,切實感受金錢的價值。
通過生動的實踐,可以加深孩子對人民幣的認識,培養理財能力和健康的消費觀念。
在學校教學中,可以利用學具(如仿真紙幣和硬幣),幫助學生對人民幣有直觀認識。改變教學策略,將教學重點放在認識人民幣、了解錢的來源以及幣值換算等方面,適當弱化“換錢”“找錢”等低頻概念。
比如,老師通過講述人民幣圖案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我國的貨幣;學校通過故事會的形式,帶領學生理解貨幣的意義,初步建立正確的財富觀。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孩子從小“見錢眼開”,是否欠妥?
事實上,金錢教育又稱財商教育,是關乎兒童成長與未來發展的重要一課。
如今,不少國家專門開發了動漫和游戲,幫助兒童建立金錢、收入、支出、家庭預算等基本概念;有些地區在中小學開設信托基金理財課程,教孩子們如何投資,管理自己的財產。
總之,身處數字時代,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財富觀,依然是值得深思和探討的課題。
最后問一句,你有多久沒使用現金了?(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