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將一塊破破爛爛的布視若珍寶,出去旅游忘了帶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徹夜失眠。
哪怕都盤包漿了都不肯清洗,因為這會讓物品的“獨特氣味”消失。這樣的情結也許會陪伴人的一生……它就是“阿貝貝”!
醫院供圖
“阿貝貝”是什么
“阿貝貝”通常表現為嬰兒時期的枕頭、衣服、毛毯等柔軟物品,表現為孩子對某些物品產生特殊的偏好和依戀。在心理上有一個專有的名詞,稱之為“過渡性客體”。
新環境里“阿貝貝”能夠帶來安慰和安全感
好神奇!破爛不堪的“阿貝貝”竟有這么大魅力?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海生表示,人們小時候對于“摸摸”的依賴源于深厚的情感連接,隨著成長,這種依賴逐漸演變為習慣性的安撫行為。
當面對新環境或處于焦慮狀態時,“摸摸”成為心理上的支撐,帶來安慰和安全感。這種行為反映了人類心理發展中的一種應對機制,即通過特定物品或行為來調節情緒和緩解壓力,而“摸摸”則是過渡性客體的典型例子。
過渡性客體的概念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提出,用于描述嬰幼兒依賴的物品,如毛毯或玩具,以緩解分離焦慮并尋求安全感。雖然過渡性客體在兒童時期最為常見,但青少年和成年人也可能依賴特定的物品、活動或習慣來處理情感問題,這些同樣可以被視為過渡性客體的延伸。
“阿貝貝”要不要戒掉
“阿貝貝”是一種正?,F象,幫助孩子走向獨立,但凡事都要有個度,如果發現孩子過度依賴了,影響到了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和社交,甚至帶來了負面情緒,就需要進行干預。
相較于嬰幼兒,青少年對過渡性客體的依賴程度通常較低,他們更有可能意識到自己在使用這些物品或習慣來應對情感問題。此外,青少年的過渡性客體形式更加多樣,可能是某個幸運手鏈、特別的衣物或紀念品。
張海生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逐漸會放棄早期的過渡性客體,轉而利用過渡性空間來建立自我穩定性與安全感。不同于過渡性客體,過渡性空間更像是一種心理狀態,人在其中通過創造一個精神世界來平衡內在與外部現實,從而獲得安慰和滿足。
雖然這一概念看似復雜,但實際上,許多成年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創造過過渡性空間。如今,他們可能不再需要兒時的“阿貝貝”、幸運手鏈或特別的衣物。當他們回想起這些物品或看到類似的東西時,仍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快樂和滿足感。(據潮新聞客戶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