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羞恥”了嗎?
繼“休息羞恥癥”“精致羞恥癥”“情緒羞恥癥”之后,又有“生日羞恥癥”“努力羞恥癥”等“癥狀”問世。
各種“羞恥癥”成為熱點
社交媒體上經常能看到“確診XX羞恥癥”的標題或標簽,不得不感慨互聯網和媒體的造詞能力。
打扮太土有土味羞恥,打扮太精致有精致羞恥,甚至不打扮有平凡羞恥。覺得自己長相平平有容貌羞恥,覺得自己長相太好又有美麗羞恥……在所謂“恥感”文化下,不管你怎么做、表現如何,都有一款“羞恥癥”對號入座。
久而久之,有人先入為主給自己預設負面評價,一旦覺得自己傾向某種“羞恥癥”,可能會不斷加深刻板印象,乃至覺得自己“不正常”。
實際上,大部分“羞恥癥”是人為制造的概念。
在吸引力經濟模式的驅動下,一些內容生產者把目光放在“羞恥癥”上,特別是“美麗羞恥”“努力羞恥”這種存在強烈反差對比的人造詞匯,更能吸引眼球,獲取新鮮感,挑撥用戶神經。
一些生活常見行為便被人為放大,定義成“羞恥癥”。這些標題或標簽戳中用戶敏感的情緒,在用戶畫像、算法作用下不斷被強化,成為某種“流量密碼”。
發打扮靚麗精致的照片不一定吸引人,一旦帶上“美麗羞恥”“精致羞恥”的標簽,就可能引發網友圍觀。
可見,這種標簽化的“羞恥癥”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是流量游戲的一環。
“美麗羞恥”困擾不少年輕人。胡超/圖
然而,普通用戶如果時常刷到這類帖子,不可避免也會對自身的認知心理產生影響。畢竟人是社會化動物,一舉一動都可能受到他人的觀察和審視。
傳統上,“恥感”是一種道德行為規范,儒家講求“禮義廉恥”,孟子強調“恥之于人大矣”。一個人如果沒有羞恥感,難免被他人避而遠之。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必要的,使得我們反思不當行為,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進而促進個體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行為規范。
但受到互聯網的放大效應影響,這種“恥感”文化有矯枉過正之嫌。
如果過于注重外界的看法和評價,動輒小心翼翼、處處如履薄冰,這不是自我束縛嗎?該休息時要看別人休不休息,否則就有“休息羞恥癥”,努力工作學習時要看別人努不努力,否則就有“努力羞恥癥”……我們的自我評價系統,就會出現偏差。
雖然說外界的鼓勵支持是重要的,但過分依賴于此,還是折射自身的不自信,乃至精神世界的空洞匱乏。
以筆者為例,過年回家時曾因為留長發顯得格格不入,不可避免遭到父母親戚的議論,難道我要由此確診“男生長發羞恥癥”嗎?(網上這類帖子并不少)。
事實上,留長發不會影響什么。大多數時候,大家也沒那么在意你的一舉一動。內心的充盈和強大,才是抵御這種“羞恥癥”文化的武器。
“我們不一樣”,正是社會精彩之處。過成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樣子,無懼他人臧否,也無需被互聯網潮流詞匯裹挾,那么過不了多久,這種“XX羞恥癥”就不再流行了吧?(據安徽時評,郁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