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預期去看《涉過憤怒的海》吧,天上給你下魚,然后諧音梗你作為父母的“愚蠢”。曹保平導演沒玩托大,但《涉過憤怒的海》也只能說,總體氣質優秀,偶有一些點睛之筆。在《狗十三》和《周處除三害》之間,是一個“尺度梯隊”的重要臺階。
東野圭吾在國內火的那陣子,怎么說呢,圖書城里寫小說的永遠只有東野圭吾和余華吧,連我都在圖書城交了押金,借閱了大部分東野圭吾的小說消磨時間。最后我只買了三本實體書:《秘密》、《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獻身》。恕我直言,東野圭吾肯定沒那么神,大部分作品的質量也就是及格線徘徊。
【總體很難,韓版偏苦走煽情路線。】
《彷徨之刃》有一個好名字,如果在影像化的時候,作為“刃”的武器,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彷徨,而不是因為一個背負著憤怒的父親沒有給你一個爽利的結尾,你就來一句:就這!在東野圭吾的作品序列里,《彷徨之刃》作為社會議題的作品,重點已經不是推理和懸疑,而是探討法律和未成年人犯罪的關系。所以你不會看到阮經天的《周處除三害》的故事,雖然小說原著里也有“三害”。
老實講,日本、韓國和中國的電影版,在面對這個社會議題的時候,都有些捉襟見肘,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爭議議題,而且東野圭吾小說落地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國版的《解憂雜貨店》和《嫌疑人X的獻身》,水準都擺在那等著風干。所以,更具風險的《彷徨之刃》一定會更加彷徨,這是可以預期的表現的基本面。
恕我直言,國版《彷徨之刃》從海報到劇情推進的水準,都很像一部網絡大電影,氣口就沒有卡準過。雖然看上去比日韓版似乎更忠于原著,但精簡的內容也算是靈魂了,再擰擰水就快沒剩下什么了。我尤其反感的是,阿如那出來解釋,自己看到自己的戲都想弄死自己這樣的噱頭,《彷徨之刃》最不需要強調的,其實正是暴力行為本身。表現暴力,就算是徹底跑偏了。
在爭議這個問題上,只有日劇留住了和佳子這個角色,和竹野內豐飾演的男主共情,而她也成了見仁見智的那個所謂的“上帝視角”,甚至成了爭議本身。我是覺得,除了王千源,大部分主創都有點走神或者說心不在焉,這個說法也許武斷了一點,但我真的看得有點昏昏欲睡。好歹我除了王千源,也許就是因為王千源起碼沒像《大人物》里快意恩仇。
竹野內豐、鄭在泳和王千源。
【王千源很努力了,但是空間不大。】
這么比,合理吧。竹野內豐略顯優雅,也許是那種更樂于反思的父親,他的優勢是有社會對抗來增加,而且他在劇版和影版里站在父親和警察兩個立場,算是全面體驗了;鄭在泳和王千源有一拼,憤怒和悲苦都很沉重,我其實挺喜歡王千源的,從《鋼的琴》開始就有那股軸勁,《彷徨之刃》給他的空間算是合格完成吧,因為就給他的沖突空間,確實沒有《涉過憤怒的海》里的黃渤充分。
韓版導演給武器最多的特寫,從刀到槍,以前看的時候,鄭在泳終于在街頭頂住了仇人,雖然沒有王千源的飛踹,但一個滿目瘡痍的父親大喊出了一句“我不能和這種惡棍呼吸同一種空氣”(大意)之后,倒下的依然是父親。那時候確實失望透頂,覺得韓國編劇挺偽善的,因為那一聲歇斯底里的怒吼,確實是最接近快意恩仇的時刻。
但有人彷徨了,踟躕不前。(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