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到處都是人!
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各地文旅市場火爆,文旅消費勢頭強勁,“流動的中國”活力滿滿。
熱鬧背后,亦有隱憂。
全球最大、世界第一、打破吉尼斯紀錄……這些曾經流行在房地產領域的“高端”詞匯,一度被各地文旅項目“接盤”。
窮盡詞語的極致,都是為了制造噱頭、收割流量、吸睛吸金,但保不準中途下馬、半途“跑路”,變成“爛尾”風景,淪為人間笑柄。
已荒廢的“網紅”景點
半月談近日報道,一些“半拉子”的文旅項目、網紅景點,造成巨大資源浪費,令人扼腕。
某地產商號稱在17地“打造全球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世界第一的頂級童話神話樂園”,開口就是幾個迪士尼,出手就是世界級文旅勝地,一拿地就是幾千上萬畝。
結果呢,一朝“爆雷”,資金鏈斷裂,如今大部分“暫時擱置”,成了世界級“爛尾”項目。
到底是誰炮制了“爛尾”風景?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說穿了,一是開發商們的“牟利沖動”,二是地方官員的“政績沖動”。當這兩種“多巴胺”被沖泡在一起,又沒有外力調和,“爛尾”風景就會被批量制造。
在土地資源相當稀缺、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當下,實施如此體量的文旅項目,眼看他建高樓,眼看他樓塌了,誰是始作俑者,明眼人都能說個子丑寅卯。
開發商打造文旅項目,都是以文旅之名行房產開發之實。搞文化旅游,周期長、收效慢、成本高。都是精明人,誰干啊?房地產風云激蕩,誰都想分幾杯羹,只要有利可圖,資本豈能放過?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當然要招大牌,不能“撿到籃子都是菜”。土地要得越多、口號叫得越響、投資規模越大,說明實力強、來頭大,不歡迎都不行。搞個大項目,升遷就有了資本,任誰都會一路綠燈,弄出“一年破題、兩年成形、三年出彩、五年成名”的發展規劃,也就不奇怪。
譬如某地一個古城項目,號稱5A級,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標志性景點,計劃總投資約75億元、規劃用地面積約3500畝。2013年開工建設,11年過去,實際投入約12億元,用地面積400多畝,建筑以住宅和商鋪為主。
事實上,這個項目已經大面積閑置荒廢,未銷售面積高達95%左右。由于部分工程建設款項結算、不動產權證辦理不及時,導致購房者和施工方起訴項目公司,引發多起糾紛訴訟。
更可惡的是,一些項目“帶病上馬”“先上車后買票”,在用地手續、規劃審批上不過關,項目建設管理隨意變更、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更有甚者非法占用農田、拖欠土地租金,無奇不有。
這些聽起來驚心動魄、爛下去觸目驚心的“爛尾”項目,誰埋單?
開發商資金鏈斷裂的結果,無外乎跑路或者被抓,抑或被接盤,但浪費的時間、財物和名譽成本,又去找誰算?地方政府官員如果沒有瀆職、貪腐,也許還是照常提拔、轉任,但浪費的土地、資金和口碑,誰來彌補?
怎么辦?
要遏制“造景沖動”,防止“爛尾”風景,必須從源頭管控。
那些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文旅項目,能不能負責任地做可行性研究和合規性審查?動輒世界級的項目,這點前期投資,不就是九牛一毛嗎?
按規矩辦事,依法辦事,這也是法治社會的基本準則。
一些地方盲目上馬大型文旅項目的沖動應得到遏制。面對當前持續升溫的文旅投資熱,有必要建立相應的風險防范機制,并對盲目決策強化追責。
盤活項目,不要讓風景一直“爛”下去。這個需要實事求是、分類處置,如果確因資金鏈斷裂,那就花點心思,招商引資也好,上點財政、金融、投資政策扶持也行,辦法總比困難多。
對于一些病入膏肓、復活無望的項目,依法依規,趕緊處置,避免“爛尾”變“爛瘡”,成為永遠的痛和無法愈合的傷疤。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