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明5月2日電 記者2日從云南大學獲悉,該校古生物研究院劉煜、侯先光團隊與德國慕尼黑大學、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合作,使用先進的顯微CT掃描、三維建模和虛擬解剖技術,還原了5.2億年前早寒武紀澄江生物群中的長尾螳螂蟲面貌。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BMC Biology》上。
圖為長尾螳螂蟲計算機三維建模效果圖。云南大學 供圖
科研人員介紹,距今約5.2億年前的早寒武紀節肢動物中有一個特殊分支,它們的第一對附肢不是當今的蜈蚣等節肢動物頭部常見的觸角,而是一對用于捕食的、強壯的大附肢。它們也因此被稱為“大附肢節肢動物”。長尾螳螂蟲正是大附肢節肢動物的一種。
由于材料上的缺乏和技術上的限制,前人的研究在這類節肢動物的演化位置方面存在較大爭議。為解決這一問題,云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劉煜、侯先光團隊使用顯微CT掃描結合計算機三維建模和虛擬解剖技術等,從化石的表面和內部提取信息,對澄江生物群中長尾螳螂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重新描述,揭示了該物種頭部和腹部的若干形態細節。
圖為長尾螳螂蟲CT三維模型。云南大學 供圖
建模結果顯示,長尾螳螂蟲細長的軀干由13個體節組成,尾部呈長棒形,末梢有細刺。其頭部分節情況與其它早期真節肢動物一致,都具有六個分節:具有一對柄狀復眼的眼節(即“前骨片”)、一對大附肢的體節和四個各具一對雙支型附肢的體節。
此外,研究還顯示,長尾螳螂蟲的雙支型附肢由向遠端逐漸變細的內肢和邊緣具有剛毛的片狀外肢組成,其基節根部附著有一個小的外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