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云南騰沖一城區道路施工期間,發現一枚長約1.5米的炸彈。經危爆技術民警判定,此枚炸彈為航空炸彈。
炸彈發現位置在地面3米以下,非常沉重,需要挖掘機吊運。
有網友看過視頻后認為,這枚航彈可能是二戰時期美軍航空隊使用的AN-M31型300磅航空炸彈。
收藏于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內的M31型300磅航空炸彈
騰沖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與緬甸毗連。抗戰期間,騰沖作為中國通向南亞和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日軍1942年初對緬甸發起進攻后,隨即占領了這座小城,直至1944年9月14日,騰沖城內侵華日軍全數被殲,騰沖光復。
騰沖街上為何出現這么大的航彈?
抗戰爆發后,隨著前線接連失利,克萊爾·李·陳納德率領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大隊(飛虎隊)不斷輾轉,于1941年12月7日抵達云南昆明。1942年日軍進犯云南后,陳納德指揮飛虎隊襲擊保山、騰沖、龍陵一帶的日軍運輸隊,有效阻止了日軍對中國的進一步蠶食。
一位國外網友收藏的M31型300磅航空炸彈
單憑飛虎隊力量還是單薄,尤其在轟炸日軍的行動中,缺乏轟炸機使得中國空軍即便擁有制空權,也很難完成對日軍地面的戰術封鎖。
情況很快有了好轉,1942年4月,美國陸軍第10航空軍第7轟炸大隊下轄的第11、22轟炸中隊換裝了B-25“米切爾”型中型轟炸機,并在5月底借道非洲與中東抵達印度,隨后第11轟炸中隊進入中國戰場,開始對湖北、湖南、廣東等地的日軍進行轟炸。
1942年底,中國空軍也接收了19架B-25型轟炸機,這些轟炸機多數在1943年與美軍第14航空隊混編成為“中美空軍混合大隊”,來加大對日軍的空襲強度。
B-25型中型轟炸機
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正式發起騰沖反攻戰,從首日的強渡怒江,到后續的進攻高黎貢山、寶峰山、飛鳳山、來鳳山,盟軍的轟炸機幾乎全程參與對日軍的轟炸。雖然如此,反攻每向前推進一步,遠征軍都在付出血的代價。
同年7月27日,日軍徹底放棄來鳳山,轉而防守騰沖城,中國遠征軍就城墻與日軍展開了多日的拉鋸戰。為了能夠有效破壞城墻,以便地面部隊攻入,盟軍的B-25型轟炸機定期轟炸騰沖城墻。
在中國西南地區飛越群山的盟軍B-25型中型轟炸機
據史料記載,1944年7月26日,第22和第491轟炸中隊派出了26架B-25轟炸騰沖,先頭的17架轟炸機組成了三個編隊,在1350英尺高度投下254枚100磅爆破炸彈和破片集束炸彈,隨后是由9架B-25組成的第四個編隊,從50英尺高度的超低空進入目標區域,瞄準騰沖的城墻直接投下16枚1000磅炸彈,成功炸開幾處突破口;7月29日,第22中隊派出3架轟炸機與第491中隊派出4架轟炸機飛往騰沖,再次發動攻擊;在8月2日,第22中隊派出7架轟炸機和第491中隊派出6架轟炸機用1000磅炸彈對騰沖城墻進行了低空轟炸,炸開了5處突破口;8月3日,遠征軍沖進了騰沖城后,進行了一個多月時間的激烈巷戰。
如今在騰沖街上重見天日的航彈,或許就是在那一年的某一天被投下的。
為什么航彈落地沒有被引爆?
落地后未按計劃引爆的航空炸彈又稱啞彈。出現啞彈的情況與引爆方式、炸藥構成、炸彈外形等因素有關,肯定的是,啞彈并不意味著不會炸,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炸。
二戰期間盟軍使用的炸彈中,很大一部分采用了機械引信的引爆方式,理論上,機械引信的點火針擊中雷管時會引爆炸藥,從而造成航彈爆炸。但一旦出現點火針未擊中雷管而造成啞彈的情況,即便時間推移數年,也很難保證引信失效不會引爆炸藥。
據了解,騰沖這枚航彈已交當地警方妥善處理。(都市快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