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現場。圖片由深空探測實驗室提供
大皖新聞訊 3月20日8時31分28秒,由位于合肥高新區的深空探測實驗室牽頭研制的天都一號、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由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天都星”作為深空探測實驗室的首發星,搭載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中繼星任務(鵲橋二號),將為架設地月“鵲橋網絡”提供先期技術驗證。這也是以安徽元素命名的衛星首次飛向深空。
當天,長征八號遙三運載火箭飛行一段時間后,鵲橋二號與運載火箭分離。在鵲橋二號中繼星分離后120秒,“天都星”組合體也與運載火箭分離,進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42萬公里的直接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正常展開,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后續,“天都星”將在地面測控的支持下,經過中途修正、近月制動,進入捕獲軌道。隨后經軌道控制,進入24小時周期的環月大橢圓凍結軌道,兩星分離,并調整相對距離約200公里,開展月球軌道導航空間基準異源標定、Ka頻段通信測距一體化新體制試驗、月地高可靠傳輸與路由等新技術驗證。
此次“天都星”任務中,工程總體由深空探測實驗室承擔。“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分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抓總研制。“天都”的名稱來源于安徽黃山主峰之一,意味“天上都會”。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此前“巢湖一號”、“合肥高新一號”等以安徽元素命名的衛星相繼發射成功,但都是在近地軌道運行。而兩顆“天都星”則是首次以安徽元素命名的衛星飛向宇宙深處,這也標志著安徽深空探測事業正在加快發展,不斷向更高更遠的深空邁進。
近年來,安徽加快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深空探測與量子信息、聚變能源一起,成為安徽三大科創高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在合肥高新區掛牌成立,成為我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的實驗室,將打造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基地。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通訊員 李宜然
連線 大皖新聞對話“天都星”任務總指揮陳曉
3月20日,“天都一號”、“天都二號”通導技術試驗星成功發射,讓以安徽元素命名的探月衛星首次飛向深空,為推動月球探測"組網搭橋"先行開展技術驗證。對此,大皖新聞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正在海南文昌的“天都星”任務總指揮陳曉。
大皖新聞:首先祝賀天都星發射成功。請問,“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兩顆衛星的主要功用是什么?
陳曉:“天都星”是兩顆通導技術試驗星,主要驗證三項關鍵技術:一是月球軌道導航空間基準異源標定,二是月地高可靠傳輸與路由,三是Ka頻段通信測距一體化新體制試驗。驗證這三項技術,將為未來"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系統"的設計和建立,提供技術支撐。
大皖新聞:深空探測實驗室在“天都星”的研制和發射中,主要承擔哪些任務。安徽還有哪些單位參與其中嗎?
陳曉:從衛星的論證到研制,再到測試發射,以及后期在軌運行,都是深空探測實驗室牽頭的。我們聯合了國內外優勢單位,一起努力完成這項任務。在安徽,中國科大研究團隊也為項目貢獻了很大力量,包括重要載荷研制和關鍵技術研究等。
大皖新聞:成功發射后,這兩顆“天都星”后期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陳曉:在“鵲橋二號”與火箭分離兩分鐘后,"天都星"組合體也與運載火箭分離,向月球飛去。當接近月球時,我們通過制動,使其進入環繞月球的軌道。再通過一系列變軌,進入24小時周期的環月大橢圓凍結軌道。隨后,兩星分離,編隊飛行,開始進行一系列新技術驗證。
大皖新聞:實驗室還在研制新的衛星嗎?未來有哪些計劃?
陳曉:目前我們正在開展相關項目的論證工作。實驗室作為工程大總體支撐單位,也將全面支撐實施深空探測重大專項,深度參與重大工程的深化論證,我們也會堅持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努力在航天領域創新突破,為人類共同的事業貢獻中國力量。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通訊員 李宜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