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鳥山明在眾多日漫大V中算不上高產。青山剛昌的《名偵探柯南》至今連載了30年,《海賊王》也陪伴我們度過了27載,皆未有完結的跡象。
一部《龍珠》面世11年便草草收尾,其間鳥叔還數次吵吵嚷嚷要斷更,這哪里像個敬業大師的樣子?可鳥山明的江湖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堪稱日漫盛世的奠基者。
△日本漫畫家鳥山明。圖/央視新聞
《阿拉蕾》 快樂其實很簡單
鳥山明的成名緣于《阿拉蕾》。這個出身名古屋郊外鄉村的25歲小伙,人生起飛絕對要感謝《周刊少年JUMP》的編輯鳥島和彥。漫畫看似上不了臺面,但在日本卻被視為繼茶道、歌舞伎、相撲后的又一“國寶”。上世紀八十年代相關產業鏈已近完備。從漫畫到動畫、從動畫到游戲,直至手辦等衍生產品,一條龍似的收割粉絲韭菜。
也不必把鳥島和彥提高至伯樂的高度,作為這條產業鏈中的一環,他的商業嗅覺只是作為漫畫編輯必備的職業素質。鳥島在眾多投稿小白中發掘出鳥山明,也共同接生了阿拉蕾這個名揚天下的機器娃娃。
最初鳥山明投寄的腳本,主角是個腦洞大開的邋遢博士,有著各種異想天開的發明。這個創意似乎與鳥山明年輕時的經歷有關。他高中讀的是工業設計專科,和大多數男孩一樣喜歡汽車、槍械。如果按照個人喜好,他可能會把《阿拉蕾》畫成一部充滿科幻與工業風的漫畫。可鳥島一個電話就徹底調整了創作方向:“你筆下的小丫頭蠻可愛的,就由她來做主角好了!”于是乎,一個精靈古怪、力大無窮且頭腦缺根筋的女孩橫空出世。
《阿拉蕾》第一卷里,能明顯看出主角形象修改的痕跡。阿拉蕾剛從博士的工作臺下線時,是一個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可翻了幾頁后,阿拉蕾被鳥山明狠心拍扁,盡顯呆萌。這也預示著,無數無厘頭的糗事即將在企鵝村上演,阿拉蕾就像《絕代雙驕》里的小魚兒,會把惡人谷攪他個天翻地覆。
我覺得《阿拉蕾》4年的創作歲月,是鳥山明漫畫生涯中的愜意時代,經常以土包子自嘲的他對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有種莫名的恐懼感。嚴重社恐的他一旦延期交稿,鳥島編輯必點他的死穴:“再不交稿,你就來東京上班!”鳥山明曾經自述:“我在鄉下一住就是十年,還真是無法適應人潮涌動的大都市生活。”
相反,《阿拉蕾》中的企鵝村則可看作島山明故鄉的映射:春天有大怪蛾四處飛舞,夏天有怪龜漫步海邊,秋天能夠看到刺猬熊,冬天還有長毛象和打雪仗。而且同后來的《龍珠》線性故事相比,《阿拉蕾》則框在企鵝村這個小世外桃源中,任由鳥山明發揮自己的惡搞天賦。
漫畫創作當然是辛苦的,但我想那時的鳥山明是累并快樂著。畢竟《阿拉蕾》的每個人物,都不必承載沉重的社會責任;每個橋段的演繹,也不需要邏輯的成立(地球劈碎了也就碎了)。惡趣味充斥著《阿拉蕾》的各個章節,規則在企鵝村有著無限的寬容度,撞壞了幾百輛警車的阿拉蕾也不用承擔后果。
我們可以把《阿拉蕾》看作周星馳早期的電影,單純地給觀眾帶來一笑,快樂原來就是這么簡單。
《龍珠》 功夫永遠在精進
從1984年起,笑點枯竭的鳥山明下決心完結《阿拉蕾》,但身不由己的他已被日漫的產業鏈裹挾。鳥島和彥要求他必須三個月內重啟一部新作,這催生了偉大的《龍珠》。
《龍珠》的誕生,可以說是東西方文化在鳥山明的小宇宙中碰撞的結果。戰后深受西方流行文化影響的日本,幾乎所有漫畫家的繪畫風格,都或多或少摻雜了西方漫畫筆法的痕跡。鳥山明就自述最愛去的地方是迪士尼樂園,他的作品人設深受美國卡通的浸潤。然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李小龍、成龍等中國功夫明星的風靡世界,也給了鳥山明的創作以很大啟發。在創作《龍珠》前,鳥山明還專門攜家人飛到中國桂林、北京、上海等地,在旅游中采風,吸取東方文化的養料。
《龍珠》中的悟空無疑是《西游記》中齊天大圣的衍生,包括金箍棒、筋斗云這些元素統統被移植到鳥山明的新作中。但《龍珠》的大火,并非鳥山明一人功勞。隨著情節推進,鳥島編輯又一次體現出自己的敏銳嗅覺:“格斗的元素是現今動漫潮流,希望你加點進作品!”
于是乎,鳥山明被迫設計了“天下第一武道會”的情節。四方高手隆重登場,與悟空捉對廝殺,欲知誰贏誰負,且聽下回分解。沒成想這一打便無法收場,《龍珠》從武道會打到地球和全宇宙。這之后的十年,鳥山明可謂是痛不欲生,每天醒來都會思考兩個問題:悟空還怎么練得更強?悟空的下一個對手是誰?
這部曠世之作連載的11年間,鳥山明中后期盡顯疲態,這從他的繪圖態度便可看出。前幾卷《龍珠》,每一幅都是卡通精品,人物線條細膩,背景山水秀美。而到了后來,《龍珠》便成了一部單純的格斗天書,人物線條變得粗糙潦草。所幸讀者已經不在乎這些細節,他們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人物命運與格斗成敗上。
當然,《龍珠》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賴新穎的人設與格斗的元素。鳥山明天才的分鏡繪圖才是他登基大師的關鍵。
所謂分鏡,就是在《龍珠》的格斗過程中,作者多角度呈現戰斗的每個細節。打個比方,鳥山明就是武俠小說宗師金庸,金大師的細節描寫讓許多擁躉懷疑他是不是會功夫,試舉《天龍八部》中一段:“青光閃動,一柄青鋼劍倏地刺出,指向中年漢子左肩,使劍少年不等招用老,腕抖劍斜,劍鋒已削向那漢子右頸。那中年漢子使劍擋格,錚的一聲響,雙劍相擊,嗡嗡作聲,震聲未絕,雙劍劍光霍霍,已拆了三招……”
這同樣也是鳥山明的功力。《龍珠》中的每場格斗,拳拳到肉、特寫震撼,簡直可以看作幀率比較低的動畫。這種分鏡的魅力同樣體現在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中,一個進球能被作者分解成幾十幅遠近景交織的畫面。這么說吧,鳥山明等于在一部電影中承擔了編劇、導演、攝像的全部工作,你說累不累、牛不牛?
《勇者斗惡龍》 游戲總有落幕時
結束了《龍珠》創作,鳥山明可以說耗盡了精力和對漫畫的激情,四十歲便金盆洗手,但他的另一項貢獻卻鮮為人知。
早在創作《阿拉蕾》時,游戲制作人堀井雄二便找到他,請他擔綱一款RPG游戲《勇者斗惡龍》的人物設計。當時事業正處上升期的鳥山明答應得很干脆:自己的事業剛起步,多干點事也是好的。沒成想這一合作延續了三十多年。
現如今,《勇者斗惡龍》已成為日本的“國民RPG”。每一代的上市都要選擇節假日,以免學生和上班族翹課翹班排隊購買。每一代《勇者斗惡龍》的主角和幾百種怪物的人設,幾乎都是鳥山明親自操刀。無論游戲中的大忠抑或大邪,都是一副呆萌的卡通臉,深深地烙刻上鳥叔的印記。
現在再來總結一下,一代漫畫大師是怎樣煉成的。小時候的鳥山明家境貧寒,但他沒有放棄畫畫的愛好;踏入職場,偶遇鳥島這位敬業且懂行的編輯;不認死理,善于聽從專業人士的專業建議;天賦異稟,獨特的分鏡繪法開創了日漫的黃金時代。
鳥山明,你和《龍珠》永在。
潘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