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如果有人說,AI即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讓逝去的親人“復活“并與你互動,你會怎么想?大皖新聞記者觀察到,社交平臺小程序、電商平臺均有提供類似的服務,有商家表示價格從10元到幾百元不等,若達到95%的相似度,價格在2萬-8萬。面對與感動同時而來的爭議討論,律師分析認為,此類服務背后存在信息安全等隱患,依法依規(guī)進行監(jiān)管須提上日程。
現(xiàn)象:用AI換臉“復活”親人
近日,遼寧的孫先生在社交平臺發(fā)布一條視頻,視頻中,他介紹用AI換臉“復活”了已病逝的父親,以父親的口吻,向九旬的奶奶報平安。視頻發(fā)布后,感動了很多人。
而此前的報道中,知名音樂人包小柏表示,經過反復嘗試、訓練后,他如愿復刻出“數(shù)字女兒”,不僅可以及時回應對話,還為妻子唱了一首生日歌,“AI讓我明確地知道,能把思念的模式換一種工具來表達。”據公開報道,2021年12月20日,包小柏在個人社交媒體宣布了愛女離世的噩耗。
“就服務的客戶而言,AI換臉‘復活’最大的意義是對后人的治愈。”一位不愿具名的從業(yè)人士向記者介紹,客戶或帶著遺憾,或是源于思念等情感的需求提出想法。
其表示,就大家關心的制作流程,一般需要有逝者生前的視頻和音頻資料,根據目前的AI技術,可模擬出和真人高度相似的“數(shù)字人物形象“,來創(chuàng)造更真實的體驗,實現(xiàn)一種跨越生死的互動, “制作需要一周左右。”
觀察:有商家報價2萬-8萬不等
記者以“AI換臉”為關鍵詞搜索,在某社交平臺有多個提供服務的小程序。在電商平臺也有不少商家提供用AI技術“復活”已故親人的服務,價格從10元到幾百元不等。有商家稱可提供定制,若達到95%的相似度,價格在2萬-8萬不等。
“看你的需求,只是照片動起來50元,時長是13秒。”一平臺商家表示,讓照片開口講話則按時長收費,一秒10元。其介紹,如果要定制,需提供一張正面照,一段音頻,“如果沒有,你提供文字內容生成配音。”
對還原的相似度,其未正面回應。記者注意到,有網民購買后評論稱“這家真實,看到了奶奶真好。”另一商家客服人員表示,需提供照片,還原效果可眨眼微笑,由客戶提供音頻,聲音相似度為80%。
“AI數(shù)字人親人復活技術,一比一還原。”一商家介紹,簡單的制作還原幾十塊到百十塊錢,如果是AI換臉,想要一比一復刻出逝去親人的,最少萬起,不管是聲音還是外貌相似幾乎一樣,95%以上相似度,價格在2萬-8萬不等。
一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微信發(fā)布的信息顯示,已助力數(shù)千家庭AI重聚,1:1克隆還原本人的外貌、聲音、性格,為用戶呈現(xiàn)擁有個人情感、真實外形的數(shù)字化智能體。
聲音:溫暖互動也擔心被濫用
對用AI換臉“復活”親人的現(xiàn)象,有網民表示,“這才是AI的正確打開方式!”“這是AI技術的新型運用,科技就應該用在溫暖的地方。
但有不少網民表示擔憂,“將這種技術變成一門生意,會不會引發(fā)一些道德和倫理問題?”有網民直接發(fā)問“會不會被濫用,制造虛假信息誤導大家,甚至用于詐騙?”
記者注意到,在電商平臺提供此類服務的商家不少都標明了不做人臉識別,只做去世懷念。在溝通中,商家客服也多次強調,沒有辦法克隆或者模擬聲音,人臉識別請繞道。
警惕:有人利用AI造謠被處罰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 近年來,AI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已十分普遍,但相關的爭議也一直不斷,有不法分子動起了歪腦筋,AI換臉詐騙、利用AI造謠等案例也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
3月11日下午,安徽警方發(fā)布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專項行動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案例中,網民楊某在某平臺發(fā)布戰(zhàn)斗機飛行視頻并宣稱要打仗了。經核實,楊某為博取關注,在某平臺發(fā)布使用AI技術制作戰(zhàn)斗機飛行視頻,并配發(fā)“即將打仗”的謠言信息。目前,六安警方已依法對楊某予以行政處罰。
據央視3月份報道,在香港警方披露的一起多人“AI換臉”詐騙案中,一家跨國公司香港分部的職員受邀參加總部首席財務官發(fā)起的“多人視頻會議”。經查,所謂的視頻會議中只有受害人一個人是“真人”,其他“參會人員”都是經過“AI換臉”后的詐騙人員,涉案金額高達2億港元。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法官提示,利用AI技術實施詐騙的套路,主要有定向詐騙、聲音合成詐騙和換臉詐騙。
那么,如何判斷對面是真人還是“AI”人,中國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執(zhí)行院長俞能海此前提醒,可以讓對方摁鼻子、摁臉,通過觀察其面部變化來判斷對方身份的真實性。
分析:服務背后存在信息安全等隱患
北京天馳君泰(合肥)律師事務所張慧律師分析認為,這種服務背后存在不少安全隱患,一方面是信息安全,其表示,要創(chuàng)造逝者的AI虛擬數(shù)字人形象,首先需要獲取到逝者本人的肖像、聲音、姓名、聊天文本等各種敏感信息與數(shù)據,這些個人信息都關涉?zhèn)€體的核心隱私權利和自主性,很容易在創(chuàng)設虛擬數(shù)字人的過程中產生隱私暴露風險,侵犯逝者的人格尊嚴。
同時,應考慮到數(shù)據安全,“平臺收集消費者隱私數(shù)據后保護措施是否充分,是否會對消費者提供的數(shù)據進行存儲和使用,其數(shù)據庫可能存在數(shù)據被黑客攻擊或非法獲取的風險。”其認為,這些技術可能被不法分子盜取濫用,甚至用于網絡犯罪,造成社會公益、個人合法權利的損害。
另一方面,使用AI虛擬數(shù)據技術“復活”已故親人,可能引發(fā)道德和倫理上的爭議,“如對死者的尊重、對生者情感的影響等,這種服務可能會給逝者親人留下的情感和記憶帶來混淆和困惑。 ”
建議:依法依規(guī)進行監(jiān)管須提上日程
面對門檻越來越低、技術愈發(fā)成熟的AI虛擬數(shù)據人技術,北京天馳君泰(合肥)律師事務所江啟航律師也表示,對其依法依規(guī)進行監(jiān)管須提上日程。
“雖然這類使用AI虛擬數(shù)據技術‘復活’已故親人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但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關注其合法性、倫理性及安全隱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障用戶的權益和安全,應當認識到該項新服務的局限性和潛在的社會風險,不能放任其濫用。”
其認為,此類服務應當重點關注逝者的人格權保護,確保不侵害逝者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相關部門應對這類服務及市場主體進行監(jiān)管,制定相關法規(guī)和準則,明確使用者提供個人信息的權限和限制,確保其合規(guī)合法經營。”同時,其認為該類服務的供應商應提供合理清晰的用戶協(xié)議,電商平臺和服務提供者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用戶數(shù)據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濫用,確保數(shù)據合法合規(guī)使用。
“作為用戶,在選擇使用這種服務時,應理性對待,權衡利弊,避免沉溺于虛擬的親人之中,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