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擬提交《關于促進大學校園開放,實現大學與社會雙向奔赴的提案》,擬建議建立健全大學校園開放管理制度,明確開放對象、范圍和時間等,確保校園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這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但不少高校出于管理焦慮,覺得門一關很省事,到現在還沒有恢復對外開放,所以我必須一提再提。”朱同玉說。
高校向市民敞開大門,是眾望所歸的。現代大學承擔的功能是引領城市創新、引領市民提升文化氛圍等,我國高校大多為公立大學,由國家財政兜底,所有納稅人均為大學建設承擔了一份力量。因此,大學在承擔科研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需要積極開展社會服務。
敞開校門一些高校已經作出表率。去年年底,清華大學就發布消息稱,將進一步有序推進校園開放,更大限度滿足社會公眾校園參觀預約需求。本學期開始,清華大學又探索在工作日開放校園,周二至周五每日開放2000個預約名額,周末和節假日名額增至1.2萬個。新清華學堂等演出場館也已面向校外觀眾開放購票。此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此前已發文,明確向社會開放校園,社會人員可通過預約、登記入校或直接刷身份證進入校園。
暢通公眾入校的渠道,除了可以建立良好的校外形象,也有助于增強社會對大學的認同感。今年3月2日至3日,中國農業大學迎來了開放校園的首個周末,校內昆蟲博物館也開門迎客,兩天參觀人數超過1500人。首場志愿講解開講,觀眾圍在昆蟲模型周圍,聽得津津有味。今后,昆蟲博物館還將聯合農大動物醫學標本館、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飼料博物館等,策劃博物館之旅活動。
事實上,大學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的形態、功能布局、經濟發展、文化科技發展等方面也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從向公眾敞開大門,到“開門辦學”也成為市民更高層次的期待。就拿武漢大學來說,其將教學設備與武漢市事業單位開放,并與武漢市共同建立多個科研技術平臺,提出“敞開校門”推進大學實驗設備、信息平臺等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等一系列的措施。每年的櫻花節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全國各地的游客,從而帶動城市與學校經濟微循環,促進學校與城市邊界進一步開放共享。
正如朱同玉所說,高校開放校園并非新鮮的話題,擔憂影響校園資源、安全的“開門焦慮”的聲音同樣存在,校園開放也并非能夠“速成”。去年八月,安徽一所高校在回應市民校園開放問題時曾表示,近年來招生逐年增加,而校園面積并未擴大,校內各種資源較為緊缺,特別是運動場館資源僅能保障教學基本需要。學校也表示,將充分調研省內有關高校管理方式,探索通過加強出入登記管理和規定公眾開放時間等具體措施,逐步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實現大學和社會的雙向奔赴,應從消除“開門焦慮”入手,一方面盡可能地探索開放的空間,真誠直面輿論關切,詳實回應社會期待,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政策上的靈活性,比如建立預約、登記、審核等程序,以保證校園安全,公布校園的開放時間和限制區域等,并對違反規定的不文明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等,在確保校園安全的前提下,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開放和交流機會。期待未來更多大學校園可以邁出這一步,敞開大門與社會實現真正的“雙向奔赴”。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