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月1日上午,安徽省衛健委組織開展了今年首場行風社會監督員集體活動,來自全省的20余名行風社會監督員走進醫院的門診、病房、醫技科室,深入了解群眾就醫的全過程,并對存在的痛點提出建議,就加強群眾防病意識、增加影像云等信息化建設建言獻策。
針對監督員提出的疑問,省衛健委及時進行了反饋。據介紹,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影像云,包含CT、核磁和DR的結果。下一步,即將推進檢驗化驗云和病理云的建設工作,嘗試建立心電圖和超聲云。
關鍵詞:優化流程
入院次日即可開展手術
“今天出院17人,入院14人,手術20人……”上午八點,20余名行風監督員走進中國科大附一院骨科,觀摩完整的醫護早交班流程,在醫療服務一線感受就醫服務的新變化。
作為國內領先的成人關節置換與重建中心,該科室年手術量超過7000臺次,其中高難度翻修手術超過500臺。
“如此大規模的手術量,如何保質保量服務好每一位患者?”面對監督員的疑問,骨科主任朱晨表示,為了減少患者的等待時間,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他們對入院流程進行了優化,讓患者從就診到辦理預住院手續的時間縮短至2~3小時。同時,通過有效的術前評估讓患者在入院次日即可手術。
“在門診患者確定需要手術治療后,我們會及時向患者提供入院流程、術前注意事項、術前用藥知識、康復訓練介紹等相關資料。”朱晨表示,患者在就診當天即可到達醫院的預住院準備中心辦理手續,完善術前檢查。此外,患者會在三天內收到隨訪電話,包括術前檢查、用藥、基礎疾病控制情況等,在家等待入院電話即可。
患者的就醫感受如何?監督員走訪了部分住院患者。“我們住院第二天就能手術,效率非常高。”“康復師每天都會過來指導我們進行康復訓練。”“我上午做的關節置換手術,晚上就能下地走路,這邊的技術確實名不虛傳。”……
在走訪中,監督員王德義注意到,住院患者以60~70歲的老年人居多。“該科室多措并舉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大大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也減輕了患者的子女,特別是獨生子女的陪護壓力。”王德義說。
一部手機可走遍門診
門診是醫療服務的最前沿。“患者候診時間長不長?”“上午采血要等多久?”“老年人掛號是否方便?”行風監督員關注的問題細致入微,醫院相關工作人員一一進行了解答。
“目前是節前就醫的小高峰,大家所在的總院今天的門診量預計是1.4萬人次左右。”為方便患者就診,減少等待時間,中國科大附一院不斷完善掌上醫院功能,患者通過手機可以完成充值和繳費、報告查詢下載、電子發票查詢下載、門診電子病歷查詢下載、線上醫保結算、線上報到、院內導航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患者就診效率。同時,該院專門為老年人開設了掛號窗口,方便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就診。
值得關注的是,該院還在全省率先上線了自助開單功能,患者可以通過手機自助預約申請開單檢查檢驗項目和部分檢查項目。患者不用到院排隊、無需預約掛號、在家就能開單。自助開單目前支持乳腺彩超、甲狀腺彩超等4個檢查項目,血常規、尿常規等44個檢驗項目,還支持檢查項目的預約和改約功能。
“我們實行先繳費再報到流程,繳費導診單上提示是否需要空腹、采血時間等注意事項,減少無效排隊。80歲以上老人、1歲以下嬰兒優先采血,報到后僅需等待一人即可采血。”據介紹,通過不斷改進流程,采血中心高峰時段平均等待時間逐步縮短,群眾就醫滿意度大大提高。
關鍵詞:回應“民聲”
我省將嘗試建立心電圖和超聲云
通過一上午調查走訪,行風監督員們對改善醫療服務舉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對改善醫療服務提出了一些建議,比如有監督員提出,“是否可以將心電圖等檢查結果上傳到影像云,方便患者可以隨時調取?”
對此,省衛健委醫政醫管處在當天及時進行了反饋。據介紹,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影像云,包含CT、核磁和DR的結果。心電圖和超聲由于技術標準不一致,暫未上省數字資源局的云平臺。下一步,根據省數字資源局的統一安排,我省即將推進檢驗化驗云和病理云的建設工作,嘗試建立心電圖和超聲云。
全省將構建三級行風社會監督員網絡
去年以來,我省創辦“民聲呼應”工作平臺,變被動接收群眾訴求為主動收集問題線索,變按部就班答復為積極主動辦理,變解決一件事為解決一類事,有力推動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快速有效解決。
為促進全省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逐步化解群眾在就醫過程中的急難愁盼問題。省衛健委主動“開門”接受監督,下一步將組建覆蓋省市縣的三級行風監督隊伍,及時化解群眾就醫過程中的憂心事,主動把群眾的意見建議變為“履職清單”,共同推動安徽醫改往深里走、往實里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實習生 華震宇 張清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