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的人少了,老師的課程排不滿了,產品忽然不好賣了、價格明顯下跌了……往年紅火的鋼琴生意,最近遭遇斷崖式下跌,引起輿論關注。
有媒體引用一個鋼琴廠老板的話說,去年有一半鋼琴廠倒閉了。以前五六萬塊買的鋼琴,如今5000塊出手都沒人要。
實際上,這個過程并非突然發生,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鋼琴悄然變化的“命運”背后,是中國家長的理性價值回歸。
一
鋼琴是現代樂器的王者,一直被認為對兒童發展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不僅能訓練孩子對樂器的掌握程度、提高音樂審美,據說還能促進智力發育。正因鋼琴籠罩在種種光環之下,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對其青睞有加。
孩子們聆聽鋼琴老師現場演奏 程健/圖
大家回憶下,早幾年的城市小區,每到夜晚,都能聽到叮叮咚咚的鋼琴聲,時不時伴隨父母咆哮和孩子哭聲——不用問,這一定是家長在逼著孩子學鋼琴。
我們知道,中國家長對于孩子教育,歷來是不遺余力投入。既然鋼琴有種種好處,但凡家里有條件,不管自己會不會、懂不懂,把孩子送去學鋼琴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需求之下,鋼琴在相當長時間里被認為是城市中產以上階層對子女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家庭稱之為“標配”不為過。
有需求就有供給,從鋼琴的生產到銷售,從培訓到考級,鋼琴需求量一路飆升。教育層面的巨大需求,誕生了一個龐大的鋼琴產業鏈,鋼琴市場一派繁榮景象。
不過,鋼琴教育在中國走紅,不完全是家長從音樂本身出發,也不完全因為孩子喜歡鋼琴。中國家長之所以認可鋼琴教育,更多是因為可以考級,而考級成果可以應用到小升初、初升高場景之中。
那些年,以“素質教育”為名的招生政策,讓家境較好的家庭“獲益良多”。在自主招生、獲獎評優之時,他們總能掏出更多證書、拿出更多砝碼,讓自己孩子的路越走越寬。
于是,這場中產以上家庭的教育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沒有最卷,只有更卷,一路水漲船高,最終到了令人叫苦連天的程度。
二
“雙減”應運而生,既是為中小學生家庭減輕教育負擔,更是逐步恢復教育的公平性。一項項與教育無關的競賽、考證被清理出招生評價體系,一個個義務教育階段的培訓班被逐一叫停,以鋼琴為代表的校外培訓市場開始萎縮。
學生跳繩社團成員在訓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圖
從一開始的“雙減”到最后的雪崩,萎縮過程其實延續了幾年。其間疊加新生人口基數下降等因素,課外培訓市場的需求早已處于下降區間,只是之前交過費的家庭還在繼續學,市場感受不明顯。溫水煮青蛙,正因行業沒有察覺到市場的轉型,才會有一種斷崖式的感覺。
新聞報道引述市場人士所說,“鋼琴的銷量開始急劇下降也并不是從今年開始的,最早從2019年開始就有下降的趨勢。2020-2022年算是比較慘,從2023年4月開始就是斷崖式下跌。”
根據中國樂器協會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樂器行業232家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1.28%,利潤下降43.35%,全行業利潤率只剩6.59%。
作為國產鋼琴龍頭企業的珠江鋼琴,2023年的營收和凈利潤更是迎來暴擊。
2023年一季度,這家公司營業收入3.73億元,同比下降了22.54%,凈利潤3072.64萬元,同比下降42.09%。
2023年第二季度,珠江鋼琴單季度主營收入2.61億元,同比下降28.69%;單季度歸母凈利潤-545.75萬元,同比下降了149.15%。
三
如果把“雙減”效應視為家長的理性回歸,那么市場的多樣化選擇則讓鋼琴學習實現了價值回歸。
一方面,長期籠罩在鋼琴上的光環正在褪色,過度拔高鋼琴地位的風氣得到了“祛魅”,家長們已經能夠用平和的心態看待鋼琴這一事物對孩子的意義。
另一方面,發展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音樂細胞,市場上的選擇越來越多,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市場在發展,形勢在變化,鋼琴不僅要和其他樂器競爭,還要和其他興趣愛好pk。與其他樂器相比,鋼琴已經沒有了輔助升學的優勢,在務實的家長看來,一本證考來沒什么用。
不僅如此,鋼琴價格不菲,本身工藝復雜,生產周期長,生產難度大,成本一時半會也降不下來,光是購買成本便足以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此外,雖說近年來我國人均居住面積在不斷增長,但是要擺一個碩大的鋼琴在家里,必然擠占了生活空間,加之練琴的時候還得“搭進去”一個家長,性價比著實不高。
孩子們的多彩假期 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圖
與其他興趣愛好相比,如今家長可能更加關注孩子身心健康,本來平時的學習壓力就夠大了,與其業余時間還是坐著練琴,不如讓孩子們更多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
平時如果有時間,要么旅游、徒步,接觸大自然,要么去博物館、紀念館參觀,或者就去踢球鍛煉,強身健體。
這些年,因競爭壓力過大而導致英才早逝的案例也提醒我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考慮到學習鋼琴需要的是緊張的訓練、自律的要求,與放松身心的氛圍一點不搭,遭到“冷落”或許也是必然。
可以說,不僅在中國,鋼琴在國外的需求也處于持續下降的過程之中。告別“人人學鋼琴”的狂熱時代,不過是人們從多年來的內卷喧囂中清醒后,實現的一種理性價值回歸。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