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夜幕降臨,各大醫美直播間開始活躍起來。在妝容精致的主播聲情并茂的講述下,各類醫美項目紛紛上架。近年來,醫美直播大行其道,不少醫美項目都在直播間上架、團購。然而,記者近日調查采訪發現,醫美主播直播時充斥著各種容貌焦慮話術、疑似夸大虛假宣傳的內容等,有不少消費者在直播間購買了醫美項目后,反映出現了各類問題,直言醫美直播“水太深”。(11月28日《法治日報》)
醫美機構在線下打廣告、搞促銷活動等傳統獲客方式成本很高,但一場成功的醫美直播,輕輕松松就能吸引成千上萬人圍觀,可以短時間、低成本獲取大量客源。醫美直播除了能夠賣出數量可觀的醫美項目外,還可引流大量客源到實體醫美機構接受服務。花白菜價、搶高價項目,對顧客也很有吸引力。受這些因素影響,醫美直播容易出現供需兩旺現象。
然而,醫美在性質上屬于醫療,所有醫療行為都得遵守醫療法規。按照《醫療廣告管理辦法》,醫療廣告是指利用各種媒介或形式,直接或間接介紹醫療機構或醫療服務的廣告。主播和其背后的醫美機構之間存在利益關系,在直播間推廣銷售醫美產品,屬于醫療廣告范疇,應當事先申請醫療廣告審查。未經審查,隨意在直播間推廣醫美產品,涉嫌違法。
此外,醫美姓“醫”,要重點反映在主播的資質上。自己不懂醫,如何指導別人的醫療行為?醫美主播不能只有顏值沒有資質,更不能誰長得好看誰就有發言權。妝容精致但毫無資質的主播在直播間大肆承諾某款商品“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肌膚”“紅痘痘幾個療程下來都能根治”等,這類毫無依據的直播語言,極易誤導公眾并導致嚴重后果。主播取得相應醫療資質再上崗,應該是醫美直播的基本要求。
確保醫美姓“醫”,要防范商業促銷行為滲透到醫美領域。其它商品可以搞福利秒殺、破價傾銷,但醫美需要扎針、動刀子,安全應該放在首位,須特別防范出現低價低質等現象。等價交易等市場規則同樣不能被帶到醫美領域,所有醫療行為都充滿不確定的風險。“一分錢一分貨”等觀念一旦被帶到醫療領域,就極易引發矛盾糾紛。
尤其要看到,一些醫美直播間的價格不僅低于線下售賣價格,甚至已遠低于成本價。醫美機構不會做虧本生意,低價搶到客源后,要么使用話術誘導顧客加價升單,要么用次品、假貨替代,不管是哪一種套路,都可能讓顧客付出慘痛的代價。
醫美直播間存在很多亂象,但根源在于相關機構和個人忘了醫美姓“醫”。把醫美服務當作普通服務,把醫美藥品當作普通商品,讓不懂醫的主播冒充內行等,都是這方面的典型表現。只有堅守醫美姓“醫”這根底線,用醫療的高標準嚴要求來規范醫美直播,該領域當前的亂象才有望盡快得到整治。(羅志華)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