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買根蔥被貸款”“買份早餐被分36期”等話題引發熱議,甚至有人調侃,“互聯網的盡頭是借貸”。記者實測發現,30款常用生活類手機APP(應用軟件)中有28款存在借錢入口,覆蓋電商、外賣、出行、短視頻等多個應用場景,消費者一不留神就被誘導辦理了小額貸款。
視頻平臺上的貸款廣告。
記者登錄某共享單車小程序,頁面彈出借貸廣告。
案例
訂個酒店買張機票
卻背上貸款
市民胡女士從去哪兒網上訂了一間酒店。住完回城后,她卻在某一天收到一條抬頭為去哪兒網的短信:“您本期‘拿去花’信用購賬單213.9元已出賬。”從未使用過互聯網金融貸款的她,以為是垃圾短信或詐騙短信,選擇了無視。
但隨后幾天,不斷有短信發來,213.91元、214.93元、215.89元,不僅還款金額一次比一次高,措辭也日趨嚴厲:“您的拿去花賬單已過期3天,重慶攜程小貸將如實上傳違約信息至人民銀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請盡快登錄APP歸還”“不良違約將上報人行征信機構”。胡女士急忙撥通了去哪兒網的客服電話,被告知此前她訂酒店時開通了“拿去花”業務,需要下載APP、綁定銀行卡并實名認證才能查到完整賬單。
“我全程沒有簽字、沒有人臉驗證,就跟正常付款一樣,怎么就開通了借款服務呢?”賬單還清后,胡女士立刻關閉了這一金融服務,并卸載了所有相關APP,但兩個月后,她還是在個人征信系統里查到了這筆逾期貸款。
網友“花小海”也反映,自己曾在購買機票時無意開通了“拿去花”的貸款服務,支付完不久他就收到了短信還款提醒。他仔細回憶才想起來,付款時跳出來結算金額,要求輸入密碼,當時界面是橙色的,寫著“拿去花”,“當時只剩8張票,太著急付款就沒在意。”
甚至,點個外賣也可能被誘導開通借貸。“太荒謬了!總共就10塊錢,還誘導我貸款。”近日,市民張先生點外賣時,平臺支付頁面顯示“月付有優惠”,10塊錢的訂單能立減6.19元,只要3.81元。一開始,張先生以為這種月付類似“單車月卡”,直到跳轉到支付環節張先生才發現,有一行極灰的小字提示這是貸款支付。“差一點就為一包調料背上債務。”他有些哭笑不得。
測評
30款APP
有28款誘導人借錢
移動互聯時代,每個人的手機上都有不少APP。記者逐一查詢了手機中最常用的30款APP,發現其中28款APP都有借錢功能,APP類型覆蓋電商、新聞資訊、出行、地圖、短視頻、音頻等。
“限時送VIP,立馬領1年!”打開騰訊視頻APP,一個顯眼的紅色圖標被放在福利中心欄目中,記者點進去一看,才發現是微眾銀行消費貸產品“小鵝花錢”的頁面廣告。記者選擇頁面上的“查詢我的額度”功能,自動跳轉進入了微信小程序“小鵝花錢”,這個頁面要求輸入姓名和身份證信息申請貸款。此前聲稱的“領1年VIP會員”,在小程序中縮水成“最高領12個月視頻VIP”。
外賣APP則在多個環節提醒可提供借款服務。“返7元外賣神券!”當記者選好一單外賣準備結賬時,在支付頁面,平臺月付這一支付方式被排在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式上方,并以紅字顯著提示這一優惠,選擇“同意開通并交易”后,就可以一鍵同意貸款公司提供的貸款服務,并自動提供姓名、身份證號、手機等信息用于貸款。對比之下,部分銀行APP在客戶辦理消費貸業務時,會要求客戶手動點擊確認閱讀協議、閱讀協議的時間達到5秒以上,或者填寫已閱讀協議的聲明,否則無法點擊下一步進行操作。
記者選擇直接結賬,但在查詢賬單時,月付再次出現在用戶主頁“我的錢包”中,并以“紅色小氣泡”形式提醒:“看看你的額度有多少?”
能借錢的還有地圖軟件。記者查看了高德地圖APP和百度地圖APP,發現均設有“借錢”入口,并以“20元無門檻美食券”“最高98元現金紅包”等活動作為“借款福利”。
套路
說是低息利率卻是銀行的三倍
“借錢30天免息”“申請簡單放款快”“利息低”……審核松、利息低成為APP上各個借貸平臺吸引用戶的賣點。然而,記者體驗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記者點擊了某共享單車品牌的小程序,彈窗廣告顯示“專屬額度到賬 最快30秒放款”,點擊“立即申領”后彈出借款頁面,寫著“最高可借額度20萬元,年化利率10.8%(單利)起,1000元用一天只需0.3元起”。
所謂貸款年化利率,是指貸款期限為一年的總利率,而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也就是說,如果用戶借款一萬元,一年支付的利息就高達1080元。對比大型銀行,消費貸利率普遍在3.5%左右,借貸平臺利率普遍是銀行利率的三倍。
部分借貸平臺甚至玩起了文字游戲,以低息為噱頭,實際借款時卻成了高息。比如微博借錢宣稱“最低年化利率7.2%起”,記者輸入個人信息并激活額度后,年化利率飆升到18%,頁面顯示“您的資質良好,已為您降低借貸利率,從24%降至18%,借滿1年預計可節省829.3元”。很多用戶反饋,在多個平臺申請時的實際貸款利率是宣傳利率的兩倍以上。
如果用戶出現逾期還款的情況,平臺會收取罰息,不過這些信息往往藏在合同條款中,平臺并沒有明確告知和提示。記者咨詢各平臺客服,均未告知罰息的具體利率數值。根據公開披露信息,罰息=逾期本金×罰息利率×逾期天數,罰息利率要高于利息利率30%至100%不等。
風險
個人隱私被共享 逾期還款影響征信
為何各種APP都做起了金融生意?業內人士透露,各手機APP用流量為消費金融導流,能在一筆借款利息中收取20%至30%的流量費用。然而,在“滿屏皆是金融APP”的當下,隱私泄露、過度負債等風險暗涌。
平臺誘導貸款的“連環call”就是讓很多人頭疼的問題之一。“這些手機軟件天天發推薦借錢業務的營銷短信,甚至還打電話,太讓人惱火了。”樊先生曾在一家借貸平臺測過額度,并沒有借錢,但客服人員經常打電話推銷貸款業務,他多次告知對方不要來電也無濟于事,最后他在網上搜索攻略,才成功退訂營銷短信和電話。
多數借貸平臺還會在APP下載、隱私協議簽訂等環節大量獲取借貸者通訊錄等隱私信息。記者注意到,大部分借錢平臺上,用戶隱私信息還將被第三方“共享”:在“分期樂”協議頁面,“共享”用戶信息的包括第三方商家、提供支付服務的合作方、資金清算銀行、增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游戲、本地生活、申請信用卡等其他第三方服務平臺。
記者在某投訴平臺以“催收”為關鍵詞搜索,共顯示55萬余條信息。多數投訴者表示,借貸者貸款逾期后,借貸平臺往往對其通訊錄好友、領導同事等進行“狂轟濫炸式”騷擾,嚴重干擾正常生活。
很多人都關心,頻繁在借貸平臺借錢,是否會影響日后在銀行辦理房貸等業務?一家股份制銀行個貸工作人員明確表示,用戶的收入和貸款情況會直接關聯銀行的貸款額度。用戶如果有逾期記錄會影響個人征信,或者每月在借貸平臺上的還款金額過高,這兩種情況都會加大從銀行貸款的難度。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提醒,消費者需要借貸應盡量找正規金融機構,要看清楚借貸提供的主體,貸款利率是年利率、月利率還是日利率,在貸款利息之外有沒有其他費用,消費者應將自己的債務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內,切勿盲目借貸。借貸平臺要充分全面真實地告知相關信息,獲取客戶信息要秉持“最小化”原則,不應通過“一鍵授權”的操作收集用戶所有個人信息;用戶也需特別謹慎,否則會為平臺日后“暴力催收”埋下隱患。
據北京晚報
請輸入驗證碼